易林、梁羽等人在历经了惊心动魄的云中之战后,成功地俘获了史思明,并押解他前往幽州。
接下来,他们肩负着一项重要任务:充分利用史思明,收编并整顿那些依旧残存于幽州地区的叛军。
通过有效的整合和管理,这些曾经的叛军将会被转化成为一支强大而听从指挥的军队。
这支军队将会成为他们未来南征的中坚力量,目标直指江南,以征服永王李璘。
易林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将这支即将崛起的军队命名为“淮南军”
。
这个名字蕴含深意,明确表达出他们平定江东、收服扬州的决心与意志。
为了消除皇帝李玙可能产生的猜忌疑虑,易林特别修书一封,恳请皇帝派遣备受其信赖的谏议大夫高适前来担任淮南军的总指挥。
此时此刻,高适在朝廷中的声誉和威望正如日中天,备受皇帝的宠幸与器重,无疑是最为合适的人选。
易林深知,这样的提议必定能够得到皇帝的肯。
此外,易林内心明白,高适简直就是平定永王叛乱的不二人选。
历史的进程似乎注定要留下这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易林眼中,高适具备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他的到来必将为淮南军注入新的活力和战斗力。
而对于皇帝来说,选派高适也能显示出对这支军队的重视和支持,同时增强朝廷对地方势力的控制。
一切都在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推进着,易林充满信心地期待着未来的胜利。
他坚信,凭借着这支精锐之师以及高适的智谋勇略,他们定能战胜一切困难,实现平定江南、收服扬州的宏伟目标。
这场战争不仅关乎个人的荣耀与成就,更承载着国家的安宁与繁荣。
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将书写属于自己的壮丽篇章。
果不其然,皇帝李玙在收到易林的书信之后,立即召见了高适,并要求他对江东的局势进行详细地分析。
高适深知这次召见意义重大,因此精心准备,将自己对江东局势的看法和应对策略一一陈述。
李玙听得十分专注,不时点头表示赞同。
待高适讲完,李玙不禁拍案称奇,赞叹道:“爱卿所言极是!
见解独到,实乃国家之幸啊!”
随即,李玙当场宣布任命高适为御史大夫兼淮南节度使、扬州大都督府长史,统领淮南军,负责平定永王之乱。
与此同时,史思明也因为投降朝廷而得到了封赏。
他被任命为淮南军副统领,协助高适管理淮南军的各项事务。
然而,这只是一个表象,实际上,史思明不过是一个傀儡,他的任务是收编并整顿那些仍然残留在幽州地区的叛军。
等到淮南军完全组建起来,史思明便失去了利用价值。
皇帝下达了密令,要暗中将他处死,但对外则宣称他是因年老体衰而辞官还乡。
这个决定虽然残酷,但也是为了确保国家的稳定和安全。
毕竟,史思明曾经是叛军中的一员,如果让他继续活着,恐怕会带来诸多隐患。
高适接到圣旨后,立刻马不停蹄地赶往幽州。
一路上,他思考着如何整编这支叛军队伍,让他们成为真正的国家军队。
到达幽州后,高适与易林、梁羽会面,商讨具体的整编计划。
他们决定先从思想教育入手,让士兵们认识到为国效力的光荣,同时清除队伍中的顽固分子。
在高适的努力下,淮南军逐渐展现出崭新的面貌。
然而,暗处的敌人并不甘心失败,他们试图破坏淮南军的整编计划。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