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什么都不能让程家压王家一头啊。
所以,王升是认真的在询问顾深,自己到底应该出多少钱合适。
而顾深呢,对这个问题也有点含糊。
钱这个东西,不比粮食。
当年夏竦在襄州募取粮食,最后用不完的粮食,大不了往公廪里一放就是了。
可钱这个东西不行啊,放到地方官府上,说不清来源的话,这个钱,谁都不敢接。
这年月可没什么红十字会这样的组织来吸收捐款,官府的钱财往来,都是要走公账的总不能把这些钱充作公使钱吧?!
也没这个先例啊。
为了这事儿,顾深不得不再回去找了一趟范仲淹,问问整个治水的总预算是多少。
有了目标,自然就可以想办法分配捐款额度了嘛。
然后范仲淹就问顾深,啥叫总预算?!
顾深稍加解释后,范仲淹陷入了沉思。
其实吧,大宋朝,也是有预算制度的,三司的设立,其实就是一种预算制度的体现。
但三司的做法,是先按照历年用度情况,囤积一批至少够三年使用的物资,等到朝廷需要使用了,再支度出去相当于是先买,后用。
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每年的收成不同,用度不同,甚至各地方仓储条件的不同,会导致三司存储的很大一部分东西被闲置,而有一些,用度却远远不够用。
简单举个例子,北地兵事频繁,粮食用度紧张,每年都需要三司额外往边地运粮,而江南之地,按照三司规定屯粮,但往往又用不了那么多的粮食,导致很多粮食因为仓储时间过长而出现霉变质的问题。
而顾深所说的总预算,却是先做好计划要花多少钱,然后根据计划去做事,计划用多少材料就买多少材料,如果钱有剩余,那就把钱重归府库,如果钱不够,那就追加预算。
这么做吧,有好处,至少钱这个东西,它不会霉变质。
但也有坏处这中间如果有官员监守自盗,那就太容易了。
毕竟,制定预算的人,和执行预算的人,根本就是同一批人。
如果要限制这其中的贪腐现象,就得专门成立一个监督机构,监督预算的制定和执行这么一来的话,那不是凭白又要多出一批官吏出来?!
大宋如今冗官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如今你治理一个水患,都要搞这种总预算制度的话,那整个国家得有多少工程需要官吏监督执行?!
国家财政会撑不住的。
然后顾深又给范仲淹出了一个馊主意不行咱就外包吧。
顾深因此被范仲淹足足训了一个多时辰你这是要乱国啊!
!
!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