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中众臣议论纷纷,兵部尚书张说建议以新任河西节度使程千里为行军总管,兴兵讨伐。
但朝臣多数都不支持,因为武则天后期以来,能征善战的猛将都被清洗了个干净,新的一批大将还没成长起来,实在无人可用;另外府兵制因为土地兼并破坏严重,兵力大为削弱,以前上蕃以月轮,现在因为兵员不足,很多士兵戍边数年甚至十年还没回家。
最重要的原因几个宰相没说出来,便是政局不稳,原本应该在这段时间巩固新政权,如果发生大战,定会影响朝廷格局的稳固。
这次廷议,薛崇训也在场,今天他倒是沉得住气,丝毫没有提出异议。
窦怀贞站出来说道:“和亲国策暂时不能改变,以金城入蕃,尽力促成安宁,赢得时日,待我国稳固朝局、革新兵制后,再战不迟。
期间只需极力维护安西四镇的建制、防备吐蕃东扩,局势尚能掌控。”
和窦怀贞关系密切的萧至忠也支持其建议,他说道:“吐蕃赞普继位十余年,因年幼一直无法控制国内,现在他也需要时间整顿内部,近年多次求亲亦为此故。
所以吐蕃暂时并没有大举进攻我国的愿望,停息兵戈对双方都有益处。”
太平沉吟许久才说道:“昨日陛下对我说,很舍不得金城,要亲自相送。
现在陇右、关中都有危险,一定要保护好陛下的安全,我决定让兵部尚书张说率南衙兵护驾,四月十五日的行程就不改变了。”
就在这时,薛崇训执礼道:“禀母亲大人,儿臣请率飞虎团禁卫保卫陛下左右……也送送金城公主。”
太平看了一眼张说,犹豫了一会说道:“好,陛下出国门也应该带禁军,就你去吧。”
薛崇训道:“儿臣定不辱使命。”
散伙之后,他从紫宸殿出来,径直便前往玄武门的禁军官邸,找到张五郎,让他准备行程,要护送皇帝送亲。
昌元元年四月十五日,皇帝亲自送和亲队伍自长安出发,并送了许多嫁妆,除了丝绸数万匹,还有杂伎百工、龟兹乐队,随从的百工中间,很多属于“技术人员”
,身负唐朝最先进的农工技术。
还真是应了薛崇训的看法,和亲一次等于大幅提升吐蕃的社会生产力。
两千多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出长安,到达了关中始平。
这时他们得到陇右道报入长安的消息,吐蕃贵族郎氏率军破鄯州,毁城后去。
李守礼知道后大为担心,决定不再继续西行,要回长安了。
他停下之后又觉得金城此去道路不平,便在三嘱咐张说好生保护。
张说板着长脸说道:“和亲队伍的东西本来就是送给吐蕃的,他们要打劫也不会打劫自己的东西,陛下安心。”
李守礼弓着背猥琐地说:“是送给吐蕃赞普的,谁知道下面那些人听不听赞普的?”
众人一听神色都是异样,心道他是在说自己?
张说却道:“吐蕃内乱已经结束十年,钦陵(大非川之战的将帅)家族被赞普屠戮,如今无人可违抗赞普的意愿,更别说抢他的人、物,陛下勿要被吐蕃人的书信所迷惑。”
这时薛崇训注意到金城的马车帘子轻轻一动,掀开了一个角落。
薛崇训心下一阵难过,她定是在怪自己一声不吭,眼睁睁地看她身入虎穴。
不过薛崇训倒没有因此方寸大乱,鲁莽行事。
他按照既定的办法,对李守礼抱拳说道:“微臣请南衙兵护送陛下回京,让微臣护送公主走完古道东段,进入吐蕃国境之后再行回去。”
张说有点不高兴道:“有臣率军护卫,禁军保卫陛下便是。”
李守礼想了想说道:“关内还算太平,朕的安危无须挂念,倒是金城让朕好是担忧……就依河东王所请,让他再送一阵,多些人总是好些。”
他毕竟名义上是皇帝,这种事也没人违抗他的意愿,张说也不再说什么。
李守礼交待完,便目送队伍西行,他自己则要躲回京城去了。
张说一行人分道之后有一千余人马,运着丝绸数万匹、金银珠宝、各式物器,行走得十分缓慢。
这样的速度,要走到逻娑城(今拉萨),不得好几个月才行。
路途遥远劳顿,任谁也不想过这样的日子,在宫廷里长大的金城苦不堪言自不多说。
路线是走古道,百年前就有的道路。
沿渭水北岸越过陇山到达秦州,溯渭水继续西上越鸟鼠山到临州;从临洮西北行,经河州渡黄河进入青海境内;再经龙支城西北行到鄯州。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