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源还是在于商鞅的思想,他认为君子六艺为六虱,若是一千个普通民众之中有一人追求《诗》《书》,就能导致这一千个人不好好种地打仗。
这也和现代的许多困境相似,因明星,主播这些经常出现在人视野范围内的职业可以迅的收拢钱财,所以有许多的孩子已经将自己的梦想从一个个的科学家宇航员而变成了当红艺人。
也是幸存者偏差的道理,若是不当红,不能够快的将自己的才能或美貌变现,就不能活跃在大众的视野中,便没有过多的收入,可那些没有快变现的明星,主播也不会经常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
所以就像是书同文,车同轨一般,秦朝也试图统一思想。
因为他们认为,在当时急于一统天下的形势下,君子六艺对于农业、军事、司法等各领域的各项实际业务,没有任何帮助。
反而很容易造成思想混乱,诱使民众们不务正业。
他们不允许开设私塾,‘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在各郡县设立了专门培养法律人才的“学室”
。
让“史”
或者“令史”
来教导学生。
《内史杂》规定,“非史子也,毋敢学学室”
,所以有很多观点都认为在学室中学习的人,都为国家预备官员。
这也是为了弥补大量读书人都为六国贵族,并且不愿投身秦朝做官的官员空缺。
始皇的眼界和布局在某种情况上来说,的确十分前,这也是许多人在两千年后还依旧如此怀念他的原因——若当时他能多活二十年,秦朝必定安稳许多,若扶苏继位,有仁政思想的他对内修养生息,整个世界的格局都会和现在大不相同。
所以此时嬴政便又从后世的学校中得到了启。
若把知识划分为低,高,大三类。
那岂不是可以让学了低类知识的人去做符合低类知识的活计,学了高类知识的人去做高类知识的活计。
不过此时的他又有一个疑问。
徐姑娘都学了大类知识了,怎么连他之后的皇帝顺序都说不出来。
难道这和她口中的‘艺术’有关吗。
专门教导艺术的大学那想必一定也有专门教导律法或做官的学校吧。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