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迎春笑道:“红色资本家啊,佩服佩服,不过叔,我刚才听你说这阿姐叫阿庆嫂,以为是沙家浜里的那个阿庆嫂呢,长得不像。”
“人家老公叫阿庆,可不就是阿庆嫂吗?”
原来是这么个来源。
几人谈笑一番,坐下继续。
阿庆嫂道:“是小周吧?小周啊,我跟你实话实说啊,冯老板托我这个事呢,我去咨询了。
我呢,因为房子置换的事情,学校对我还是比较客气的,跟我讲了孩子转学的一些基本情况。
这小学是我们本区的唯一一所省实验小学。
你们也知道,我们禾城古城区,一共三个区,一个区就一所省实验小学。
我们这个区,市里的很多机关都在附近,它们的家属院也在区内,那他们的孩子肯定要在这所学校读小学的。
加上这个学校的学区内,居民比较多,因此生源一直很紧张。”
冯老板点头:“这个区里,老弄堂很多,你在大马路上看看就一个小石库门,走进去曲来曲去的,那真是,说不定里面有七十二家房客呢。”
“就是这个道理,这学校学区里的学生越来越多。
本来区里要重新划分学区的,但老百姓不愿意,你这学校这么好,我们不是就近上学,反而要去远的学校,那边学校还没有这边学校好。
那谁愿意去呢,因此闹了几回。
区里没办法,只能一边严控择校生,一边就想办法,螺蛳壳里做道场,周边一些居民住房,或买下来或置换,我家的房子就是这么置换出去的。
有了地以后,就造教学楼,里面也是很紧凑的。
不过这也是现在市里学校的通病,小、旧、挤。”
(八十年代阿庆嫂的捐款十万的事情,是真人真事,当然,她不叫阿庆嫂,是一个好听的名字芸芸)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