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礼先生问道。
"
不识。
"
杨刚如实道。
"
这样啊,那先生给你读几段经文,然后你再复诵出来,你看可否?"
福礼先生道。
他要考察一下杨刚的聪明度,看看分在一班哪一组更好,不然心中没底,今后不好调教。
既然杨刚不识字,那只好读经文让他复诵,考察杨刚的记忆力,从其记忆力的高低也可知其聪明度。
考察聪明度是私塾掌握新入塾学子最重要的一步,是私塾如何安排学子的重要依据。
凡是新入塾的学子,无论出自官身平民,富贵贫贱,只要被招入塾,都必须走这一关。
杨刚虽是杨家少爷,也不能例外。
福礼先生说罢,随便拿起一本经书:"
杨刚你听好了,等先生读完后你就复诵出来,看能复诵多少,好吗?"
福礼先生直呼杨刚名字而不称少爷,这是以先生的姿态将他当成学子了。
"
行,听先生的。
"
杨刚也以学子自居,应道。
"
子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有安,安而后有虑,虑而后有得。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治国,治国而后平天下。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