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丁们停下来,清理了靶场,慢慢撤到原来的出发地,整齐列队,喊着号子走了。
村民们站在村口,议论纷纷,久久不能散去。
他们开始为自己反对官府修路的行为担心,这官府是好反对的吗?也开始埋怨那几个挑头闹事的。
这时,又有护路队过来,不过穿的是绿皮,不是刚才的花皮,手中不是刀枪而是棍棒。
人也少多了,不到十个士兵。
他们进村就贴告示。
现在这些村民看着这些士兵,眼中都带了畏惧的眼神,心存敬畏了。
有认字的就开始念这告示。
前面是官府的征地通告,征了谁家的地多少,补偿多少,闹事的胡达海家动迁宅院,官府补银五钱,其他家张三、李四的补助都一一列出。
下面说的是金华乡绅朱大典出资行善,为家乡修桥修路,补贴被征地村民某某白银若干,其中胡达海家因为动迁六间砖瓦房,按每间二两算,共补银一十二两。
文告的后面又说村民聚众闹事,阻止修路,破坏善事,因此,朱家将对拒绝拆迁的扣除部分补助银两,胡达海家所补银两减半,变为六两。
并声明,从即日起以十天为限,如果十天之内,被征地的庄户全部自愿完成征地,则朱家除了照此告示的标准为各家补发银两外,为了感谢村民协助善事,全村每户赏银一两,但是已经扣除的银两就算扣掉了,不再补发。
如果十日内不能全部完成应征之地,免除各户的一两赏银,并对拒证者免除朱家的补贴,按官府公告执行,护路队强制征地、拆房!
村民先是叽叽喳喳地交头接耳,而后听明白了的村民们已经兴高采烈了起来。
一两银子呀!
只要十天之内拆迁征地全部完成,所有的农户都可以得到一两银子!
这个诱惑不可谓不大。
后世的人被烂制的电视剧误导,吃一顿饭,就是一锭银子,打发店小二几两银子,以为大明朝的银子满地都是,不值钱。
实际上崇祯初年一两银子可以买一石白米,就是一百斤。
到了崇祯末年,战乱加灾荒,米价大涨,这才到了三两多一石米的高价。
乡下的泥坯房子,一两银子可以盖三间。
这一两银子可是不少了!
之所以出现胡达海之类的钉子户,完全是“升米斗怨”
这个民间丑态的大暴露。
什么叫升米斗怨?直白的解释就是你接济他一升米,他不但不感谢,反而埋怨你没有给他一斗米。
如果没有朱家对村民的补贴,官府征地,拆迁民房,只是象征性的给一点补偿银子,还要被执行的官吏克扣,村民们还不是老老实实的服从。
那补偿银子远远的低于地价、房价,历朝历代都是这么干的,百姓心里有怨气,谁敢说个不字,难道敢造反不成。
没想到这次金华朱家行善补偿了大量的银子,不但抵偿了地价、房价,还略有盈余。
这行善之举反而引来了小人的贪婪,使胡达海之流感到有了占便宜的机会。
当看到官吏态度不甚坚决的时候,他们就以为机会来了,可以狠狠的敲诈一笔,这才鼓动村们一起闹事,全然不顾修路对他们的好处。
胡达海一类人的想法就是:修路的好处是大家的,不是我一个人的。
反正官府的路试必须修的,捞得好处是我个人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又便宜不占,那就是王八蛋。
我捞到了好处,那路还不是得修起来?
在朱家的银弹攻势之下,村们态度迅速转变,以胡达海为首的顽固派迅变得势单力孤起来。
而且,胡达海们的厄运才刚刚开始。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