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一年创作之后记(第2页)

平时工作一个人在广州,说干就干。

酝酿了两三月,看了两本写小说的入门书籍,拟了提纲,于去年十一月份开始写初稿。

动笔之后,倒没有觉得特别辛苦,因为早已习惯了到办公室加班或备考到深夜的生活,可写作的难度,着实还是难倒人。

先,小说写作不同公文写作。

小说中的铺陈、渲染,同公文中的说理、举例,一公一母、一南一北,我写惯了公文,却不擅长于写小说。

以至于一些段落,读起来像专业报告。

虽然因财务的专业性不可避免,可总觉得几分生硬。

其实,小说写作需要大量的细节填充。

写到细节,才晓得以前认为稔熟的事物,原来了解得并不深刻,往往浮于浅表,写来写去就是那么一点点东西。

比如,小说的几个女人,面目、性格、经历的特征,如何能让人记得住,成为我小说中让读者认可的“类型”

,十分棘手。

第三,难于写于思辨哲理之美。

每逢重要的情节出现之际,需要画龙点睛的总结,我感到辞穷。

小说仅仅是叙述一个事件的过程,不足以给人美的感受,写不到哲理和思辩的层次,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这已经不是笔力的问题,而是人生的境界了。

第四,看多了得奖的长篇小说,不自觉写那些长长的句子,大大的段落,而这不符合互联网手机阅读无需长篇大论的习惯,足以“夯退”

不少有兴趣的读者。

一年以来,我的写作,有时候像清澈的溪水,汩汩而流,或如鼓满的风帆,永往直前;有时候,又像干涸的泉眼,汲不出一滴泉水,此时,笔秃了,电脑上划不出几个字。

我恨透了写不出来的时候,用“也”

、“就”

、“便”

、“是”

、“了”

串联和堆砌出来的句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可我想,再厉害的作家,也会遇到这样的时刻,写作如同纤夫于长长运河上拉纤,必然有激流险滩,不得不面对。

幸好,我坚持着小说的定位——讲述一个小县城出身的青年职业展中的风风雨雨,一个利益各方推动他向前“争斗”

而又功败垂成、恍如春梦的故事;幸好,我坚持着自己理解的语言风格,杂用家乡话中的词汇和俚语,努力让文字鲜活接地气;幸好,我挥自己的特长,将诗词写成主角的一项技能,为人物增色;幸好,我切换着讲述的视角,始终留着一些悬念,符合工作和生活的逻辑,让读者保有读下去的好奇。

终于,像拉纤一样,把小说之船拉到了可以停笔的港湾。

写完小说的这几日如释重负,每天处理完工作,早早上床酣睡。

我也成为了有五十万字“作品”

的作家啦!

加上到平台上的《学艺记》和一些诗词,在了解我的朋友之中,渐渐有一些文名。

小说作家的名号,连同上述的“四证师”

,和供职于乡、县、市、省、集团、片区六个层级的工作经历,以及国外的工作履历,大家谓我为活脱脱“斜杠中年”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