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若是一年下来,所获之利,比之夏税也不差了!
泉郡各大家族一直致力于将泉郡各方各面的事务都控制在手中,现在,突然冒出这么大一个空挡,他们如何甘心?
若是这些家族知道,铁场还能出产精铁,只怕,反应会更大吧!
唉!
棒打出头鸟,虽然乐见自己儿子能有所成绩,可是这成绩不在诗文、也不在政治,而是,不入流的铁作……
想想儿子日后要背负一个铁匠的称号,就觉得不舒服。
而若是因此再招致各方的攻击,就更加因小失大了。
要知道,现在郡、县的各级吏员,大都掌握在各大家族手中,若引起他们的强硬对抗,想坐稳泉郡,便要难上许多!
无奈之下,王潮只能行文给王延兴,要他暂且压住铁场继续扩张的势头,将更多的铁器优价卖给现有铁匠铺子来销售。
不过,王延兴拿到刺史府的行文,非但不恼,还开心一笑!
产出的铁器,要卖掉才能变成利润。
此前,是靠倾销换粮的方式,将前期的产量销了出去。
不过,小溪场周围几十里的铁货需求很快就饱和了,要将铁器卖出去,就更多地要借助商人之力了。
就在这时,各大家族要求代销铁器,王延兴正求之不得!
各家各族,每月各需要多少量,充分地满足。
至于价格,铁场卖的已经是地板价了,也不怕他们还提要求。
至于他们转手再卖出去获利多少,那就各凭本事了。
王延兴根本不去理会那些所谓家族的想法。
铁场中所产的铁,大多是农具和普通人的日用铁器,也不指望那些两手不沾凡水的士人贵客购买;
至于管理人员,更是一个豪强世家的人都没用,也不担心是否会遭遇怠工。
只是,他不在乎那些豪强世家的态度,却必须看重自己父亲的情绪。
得好好谈谈……
再过些时日,便是九月初九:唐代的时候还不是很流行过中秋,却十分重视重阳节。
在后世能看到那么多关于重阳节的唐诗,便可见一斑。
安排了铁场这边的事务后,王延兴便领了孟咸、刘伴兴和跟屁虫三人组回了泉郡。
先去见过自己的父亲,献上一套钢甲作为礼物。
铁场所用的炼钢的办法还是苏钢法,经过几个月的磨砺、筛选,选拔了四组人,四班三班倒的方式,专职炼钢,月产钢材可达到五、六百斤的水平。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