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下午14时许,长津湖畔硝烟弥漫,战火纷飞,战斗依旧处于白热化阶段。
英勇无畏的志愿军战士们分别从南面和东面起了凌厉的攻势,并成功地实现了两翼的突破。
然而,米军的防御阵线却异常坚固,他们凭借着强大而猛烈的反击炮火,给志愿军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此时的志愿军部队已经在极度严寒与饥饿的恶劣环境下连续奋战多时,身心俱疲的他们急需一段短暂的休整时间来恢复体力和调整战术。
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通信联络不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后续的预备队无法及时投入战场进行兵力扩充和换防部署。
这一状况使得位于下碣隅里的米军抓住了可乘之机,得以重新组织起有效的反击行动。
在东边战局陷入僵持不下的关键时刻,里奇中校当机立断,迅集结了下碣隅里所有能够调动的预备队力量。
这支临时拼凑起来的队伍人数虽然不多,但涵盖了各种各样的人员,甚至连平日里负责文书工作、驾驶车辆以及烹饪食物的士兵也纷纷加入其中,总共有315人之多。
最终,这支预备队在副营长雷杰德·迈亚斯少校的带领下,气势汹汹地朝着南侧——即米军预定的撤退方向展开了一场强力反扑。
面对米军突如其来且凶猛异常的反攻,当面的志愿军尽管奋勇抵抗,但由于自身攻势已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制,再加上此处并非主要的攻击方向,因此在短时间内难以抵挡住敌人的进攻。
就这样,迈亚斯少校所指挥的这次反扑行动暂时获得了成功。
29日5时3o分,米军基本解除了南面的威胁后,里奇中校又集合起下碣隅里的几乎所有活着的米军、南朝鲜军,全力向东山反击。
但志愿军早有准备,一七二团控制了东山周围所有高地后,保持了较强的防御兵力,他们顽强抗击,米军伤亡高达17o人,反击未能奏效,东山依然在志愿军的控制下。
米军认为正是迈亚斯指挥的最后预备队的反击,顶住了东山志愿军的乘胜攻击之势,重新巩固了南侧的防御圈,对稳定下碣隅里的防御功不可没,战后授予迈亚斯少校最高荣誉国会勋章。
然而,迈亚斯自己却不这么想。
当时他们狼狈至极,向东山的志愿军阵地起反扑不假,但大多数6战队员都倒在志愿军严密的交叉火力之下。
志愿军之所以会停止攻击,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便是米军那异常强大的炮火以及占据绝对优势的空中火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此外,极度恶劣的严寒天气也成为了米军的一大助力。
事实上,自从在下碣隅里展开激烈战斗之后,交战双方刚一交手便毫无保留地施展出了浑身解数。
对于志愿军而言,由于通信状况不佳,导致其难以充分挥出自身在兵力上所具备的显着优势,进而出现了各自为战、相互之间缺乏有效协同配合的混战态势。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志愿军部队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质——毫不畏惧混乱局势,即便身陷敌群之中亦能泰然自若,并且在各自为战时依然能够保持高昂的斗志与顽强的战斗力。
相比之下,这种特质是米军望尘莫及的。
与此同时,原本兵力就相对匮乏的米军在这场激战当中更是不断遭受损耗,甚至连最后的预备队都已经投入使用,可以说已经濒临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绝境。
面对如此形势,志愿军的指挥员敏锐地察觉到,最终决战的关键时刻已然来临。
于是,他们果断下令将手中的预备队全部调遣上阵,旨在给予那些即将溃败逃窜的米军以致命性的沉重打击。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