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娘在一旁听到后,也劝道:“晋元,只要咱们做的事情对得起良心,就不要理会他们。
身正不怕影子歪。
时间久了,他们自然就会明白的。”
就连小新也从屋里探出头来说:“谢哥哥是好人。”
师傅和师娘的安慰,让他的郁闷得到舒缓。
他后来也掀开了。
古今中外,被误解、受委屈的事情多的去了,真正能够得到理解的少而又少。
这个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的,郁闷又有什么用呢?难道就因为别人的不理解,自己就没办法活下去了?真是可笑。
不是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么:走自己的路,让他们说去吧。
从此后谢晋元放开胸怀,对工厂里其他人的故意冷漠视而不见,每天该干嘛就干嘛。
上班,吃饭,睡觉,有空的时候去厂办看看报纸,什么都不耽误。
唯一让他感到温暖的是,三个舍友对他的态度一如既往的好。
三个舍友每天很晚回来,也不知道在忙些什么。
但是有空闲时间段时候,还是好谢晋元有说有笑,聊得很开心。
谢晋元有一天晚上忍不住,对三个舍友问道:“厂里其他人都说我不好,你们怎么不像别人那样对我?”
于大力大大咧咧的说:“张二亮是我的什么人?我为什么要替他拔创?”
刘洋说:“张二亮是什么人?我是什么人?我可不想和一个劳改犯扯上什么关系。”
孟浩文拍着谢晋元的肩膀说:“小谢啊,别人对你的排斥,这是你人生的一笔财富,好好的享受吧。”
三个舍友都是很开朗、很明事理的人,给了谢晋元很大的精神支持。
不过,谢晋元的心底还存着一丝丝期望,希望能够等到有一天,能够得到大家的理解。
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
得到的认可越多,就越成功。
不幸的是,谢晋元到底也没有等到全厂广大职工理解自己的那一天。
因为就在这个时候,谁也没有想到,株洲兵工厂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国家决定,将株洲兵工厂迁至湘潭的江南机器厂,原来兵工厂的大部分人都要搬到湘潭,包括了绝大部分的复转军人出身的工人。
留下不到三分之一的人员和设备,在原地组建国营第三三一厂,工厂的任务也由炮弹生产转向航空发动机修理。
谢晋元因为技术好,被留了下来。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工业是十分落后的。
至于航空工业,更是一点基础都没有。
当初在开国大典上,天安门上空曾经展示了新中国的一些飞机。
不过,这些飞机有苏联支援的,有从国民党手中夺过来的,唯独没有自己制造的。
而且在当时,不仅不能制造飞机,就连这些飞机所有的零件,基本上都是国外生产的。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