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蚊虫药(第2页)

《越谚》卷中名物部木类有路路通,注云,“杉子,落山检藏,以备烟薰。”

女儿或择其形大而端正者,用水浸软,拔去其刺,用各式绒线穿孔缠札,状如绣球,可作端午之彩饰,但近年已几不复见矣。

又一种用烟驱蚊法则缚艾如火把,点火生烟,名曰艾把,或取艾叶搓为绳,粗略如帐竿竹,名曰艾绳,其用法已与蚊虫药相近,唯费较多而不持久,故在民间通行势力乃远不能及也。

谭埽庵著《小虫赋》,第二十一段咏蚊蚋蠛蠓,有句云:“畏烽烟而远窜,狎灯火而猝焚。”

自注云:

“性恶烟,旧云以艾薫之则溃,然艾不易得,俗乃以鳗鳝鳖等骨为药,纸裹长三尺,竟夕薫之,贫人无帐,每夕必市一裹,耐其臭犹得安寝也。

闾巷间呼帐曰蚊厨,因戏呼蚊药之臭曰蚊厨香。

其有帐者,夜或盗入,扇驱不肯出,则以灯草火取之,曰焠蚊子。”

又句云:“古日中而为市,改抢攘于朝昏。”

注云:

“夕则呼聚于檐外,乃入室,曰夜市,晓则呼聚于室中,乃散匿暗处,曰朝市,殊有准度。

俗指日暮,则云蚊子做市矣,指晓起则云蚊子尚未出市,以为程。

所谓聚蚊成雷者,正其市声也。”

这两章都说得颇好,前者可以与《湖雅》所言相印证,论时间却已早了二百五十年了,后者则可作蚊市的说明,也正是有用的文字。

我们小时候在书房里对课,大抵总遇见过蚊雷这一类的题目,至于蚊虫做市尤其是一句口头话,无人不知的,但是到了北京来一看,便觉得情形有点儿不同。

除什刹海左近一带以外,大抵没有什么蚊子,平常可以不用蚊帐,点香辟虫也以白蛉为对象,称为白蛉子香,蚊市这类事自然更少人知道,在书上看见就须得注解了。

洪北江著《外家纪闻》中有一则云:

“外家课子弟极严,自五经四子书及制举业外不令旁及,自成童入塾后晓夕有程,寒暑不辍,夏月别置大瓮五六,令读书者足贯其中,以避蚊蚋。”

这虽不及囊萤映雪之奇,也是读书的一个好典故,在昔时恐怕还是常有的,也觉得颇有意思,北京则蚊子既不多,即瓮亦少见,盖此非常瓮,乃是小口大腹,俗语所谓甏者是也。

廿九年八月一日。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