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家跟着王况,吃了太多的甜头,尤其以这次的大丰收为甚。
本来慎戥开春时做出全部按王况提供的办法耕种的时候,也是顶了不少的压力的,不光有族人内部的,也有来自邻里的。
反对的声音不是针对王况的方法,因为王况还从没让慎家吃过亏过,所以,慎家上下对王况提出的深耕密种也是相信的,虽不至于十成十的相信,但却是绝对的主流。
他们反对的是因为当初王况说这法子的时候,并不是很确定说一定会丰产,而是让他们慎家拨出一亩两亩的实验一下。
既然小东家都这么说了,那就按小东家说的去做吧,可你慎戥倒好,一下就全赌了上去,这要是实验不成功,那不就是一年白忙了?要是失败了,等于慎家一夜之间就要回到两年前的景况去。
这才是反对的人担心的原因。
慎戥这几年看得很明白,小东家对自己慎家的关切不是一般二般的高,若说这关切是慢慢的培养起来的,倒也罢了,可这是实打实的从第一次慎家与小东家的碰面就开始了的,那时候的慎家,只是个小户人家,在唐兴是根本排不上号的。
不要说在唐兴,就是只在仙阳村,那也是没位的,充其量当时的慎家不过是每年略有余粮而已,家中只得一个管事,几个家人。
这样的人家,在仙阳这个紧挨着唐兴县城的村里,比比皆是。
可小东家一听说是慎家,二话不说,不仅当初给的辣椒酱超出了预期,更是在后来的的往来中,格外的给了许多的关照。
要说小东家是图的慎家什么,打死他慎戥也是不信的。
那时候的小东家,其仅凭了个辣椒酱,就已经可以赚个盆满钵满的,慎家当时并没那么多钱;而且,慎家当时的田也没这么多,建安那么多人当初都巴巴的宁愿用自己的田去跟小东家交换辣椒酱往外贩卖,小东家都没答应,难道还会舍近求远的跑到唐兴来要田?
图人?慎家并没有适龄娘子能配上小东家的。
要说关系,慎家唯一能持仗的只有当县令的妹夫岑余子了,可他也不过是个唐兴县令,管不到小东家头上。
而那时候,小东家和建安县令林明及当初还是别驾的黄良走得很近了,难道还会放了现成的大伞不用,跑到唐兴来找小伞不成?
也曾试探着问过几次,可每次小东家都只是笑笑:“你们慎家,况很信任。”
翻来覆去的就只这么一句话。
百思不得其解下,他也懒得再去探根究底了,反正自己慎家和小东家交好,只对慎家有好处,没有坏处,自己只要守着做人的本分就好了,尤其是在如今小东家已经当了宣德郎,地位已经超出慎家太多的情况下,再问这个就没了任何的意义。
因此,就这么不知不觉中,慎家对王况的支持力度也就越来越大,王况说什么,都是不遗余力的去支持。
所以也就会发生了王况一提说深耕密种,他就拍板所有的田地都这么来,他也是知道的,若是一亩地两亩地的丰收,说服不了多少人,会被人怀疑你是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精心照料下才获得的。
一亩两亩的细心照料很容易做到,也不容易被人发现。
但是几倾地要这么照料,可就难了,不光人手是个问题,旁人也是一看就知道你这投入的巨大。
但也正是如此,所有的几倾地都深耕密种,大家就都能看得明明白白,这田和其他人的田一样照料,并没什么区别。
只有这样,才更加的有说服力。
亩产翻番,这是个多么具有诱惑力的话。
不要说翻番,就是增产个一成两成,恐怕也是要轰动一时。
想想下,如今整个大唐,还有两到三成的人常年填不饱肚子,不是这些人懒,而是他们的田地不够,这些人家,一般的人均只有一亩来地,自己种的不够吃,还要去租了大户人家的田来种。
现在,深耕密种的法子只要一推广开来,这些个饿了肚子的贫困人家,从此就可以吃饱了,不用再租别人的地了。
这样的后果是什么?地多了,是的,会多了非常的多出来。
多出来的咋办?这还用问,没见小东家把辣椒这棵摇钱树都推出去了么?没见小东家一直在推行的不能毁坏山林的政策么?没见绿豆,米仁锥栗等等这些东西么?
这些,可都是钱啊,多出来的地,就种这些东西。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