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取二道关和三道关,消息传到司马乔禹耳中,他心中大喜,当下也不说二话,从鸟翅环得胜钩上将长枪取下,掌中大枪一举,喝了一声,“跟我杀!”
麾下的兵马是全军出击,明军数万之中,这一出动,好似山崩海啸,鞑子如何能够抵挡。
一股脑地杀进城去,城上的硕托见大势已去,是拼死一战,别看他甚是骁勇,是员猛将,但终究寡不敌众,最后力竭而亡。
夺回三关口,司马乔禹立刻派人,前往岳肃那边报捷,岳肃让他暂时坐镇,观鞑子动向之后,再定去留。
明军报捷的速度,都比那三关口当日赶去报信的速度快。
前去陕西报信的士兵,想过黄河,实在太难,废了好大的力气,才扎了一个筏子,渡过黄河,等他赶到延安,三关口都已经失守好几天了。
可以说,这家伙能赶去报信,那还是司马乔禹故意放他去的,没有派人在黄河沿岸巡视,让他可以渡河报信。
道理很简单,消息送过去之后,必然会打击鞑子的军心。
那传信兵抵达延安之后,没见到皇太极,便把消息报告给贝勒阿巴泰。
阿巴泰知道这是大事,赶紧派人护送这名传信兵赶往长安告急。
不日来到长安城外,此刻的长安,被围的是水泄不通,双方展开激烈的攻防战,鞑子连攻数日,但都被城上的守军给打了下来。
当年流寇攻打长安时,似乎显得比较容易,那也是城内空虚,加上大家伙都是中国人,打不过,也用不着那么拼命。
可面对鞑子就不同了,一旦城破,城内的上上下下谁也得不到好处,所以军民一心,靠着坚城,想要攻下,哪有那么容易。
总督李若星和总兵左良玉都在长安,坐拥五万兵马,粮草充足,守上半年,都没有什么问题。
传信兵将明军攻打三关口的事情,报告给皇太极,皇太极听完禀报,立刻就坐不住了。
自破关以来,东渡黄河,损兵惨重,还折了济尔哈朗,眼下攻打长安,数日无果,一旦三关口再丢了,那可如何是好。
怕是连回去,都成问题了。
皇太极现在,难免有些后悔,留在三关口的人马,实在太少,七千人守三座关口,难度明显大了一些,估计很难守住。
但当初只给硕托留七千人,也是无奈之举,粮食少呀,留下的兵马太多,时间稍久,这些人吃什么呀?
鞑子当初二十万大军入关,进关之后,粮食就已经吃光了,靠的是以战养战,到处抢掠。
宁夏的百姓,也不是很富裕,家中能有多少余粮,况且,鞑子也不光是抢粮,连人也抢,这么多俘虏,总不能一口吃的也不给吧,这样的话,用不上几天,就全都饿死了。
因为宁夏抢来的粮食有限,银川也没攻下,皇太极也只能给硕托留下七千人守关。
而且,他也错误地估算了日后的形势,以为自己入关之后,还和上次一样,会一马平川,无人可挡,结果没怎么样,就被黄河堵住去路,明军依仗黄河天险,让他寸步难进。
皇太极心中暗想,距离传信兵前来报信,已经过了将近半个月,三关口那边,十有八九是丢了,要是这此事告知蒙古王公,内部怕是要动荡不安。
于是,他只召集了女真内部的将领前来议事,而且还是内部的核心人物。
并吩咐传信兵,此事不得泄露。
众王公贝勒来到中军大帐,皇太极将明军攻打三关口的事情说了一下,然后表示,要听听众人的意见。
莽古尔泰第一个站了出来,躬身说道:“皇上,三关口乃是我等离开大明境内的必经之路,决不可丢失。
臣愿率本部兵马,速速回去增援,誓死也要守住三关口。”
见莽古尔泰如此说话,多尔衮连忙站了出来,说道:“不可。
莽古尔泰,你若轻师率军而去,必然步了济尔哈朗的后尘,此事万万不可。”
“多尔衮,你说不能率军前去增援,那我们现在该怎么办?总不能坐视三关口丢失而不顾吧。
眼下黄河过不去,长安也拿不下来,可谓是坐困于陕西,要是连唯一的出路都丢了,日后还不是更加举步维艰。”
莽古尔泰大声说道。
“你的心情我能理解,眼下的局势,难道我就不清楚么,三关口对我们十分重要,你当我就不想回去救援么。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