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后记一(第4页)

就是在躲避日寇搜查的日子里,徐志摩和陆小曼终于彻底分手。

陆小曼最终跟翁瑞午走到了一起,两人都选择留在大陆。

而徐志摩则来了香港,并于950年和张幼仪复婚,现在夫妻俩都是香港大学的老师,徐志摩教文学,张幼仪教德文。

至于叶灵凤,属于创造社的老人了,当年和郭沫若、郁达夫、田汉是文学阵线的战友。

他跟潘汉年一起主编过幻洲,被禁,又主编现代,被捕。

抗战爆发后,叶灵凤参与编辑救亡日报,广州失守后搬去香港,一直留在香港没有挪窝。

相比起徐志摩和叶灵凤,徐吁的名气就要弱得多。

此人北大哲学系毕业,又前往巴黎大学留学,抗战爆发后立即回国,结果却被困在上海。

他靠卖文为生,花两年十年筹集路费,途经广东、广西一路前往重庆,担任中央大学的教授。

徐吁在民国文坛号称“鬼才”

,作品中总是带着神神鬼鬼,943年最受关注的就是他的风萧萧。

这部作品估计是中国最早的谍战,讲述了三个女间谍国党、日本和美国间谍之间的斗争。

描写谍战的风萧萧让读者耳目一新,当时是这样形容的“重庆江轮上,几乎人手一纸再现洛阳纸贵之盛况。”

不仅如此,这部还在中国催生出一个新的文学流派,即“后期浪漫派”

在搬来香港之后,徐吁的创作生涯进入另一个高峰期,整个0、70年代,徐吁乃是香港文坛的扛鼎人物

“四条”

周赫煊一张麻将拍出。

徐吁笑道“老校长,你这张牌打得刁钻啊,让我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

徐吁在北大读的时候,周赫煊正好担任校长职务,所以他称周赫煊为“老校长”

“吃啊,送上门的还不吃”

叶灵凤笑道。

“不吃不吃,自力更生,摸牌要紧,”

徐吁笑呵呵道,“我们都是有底线的人,坚决不吃嗟来之食。”

周赫煊乐道“小徐的讽刺功底又见长啊。”

“那帮绿背,就是该骂”

徐吁说着拍出一张牌,“九筒”

“绿背文化”

在此时的香港很流行,几乎主宰了香港文坛。

“绿背”

之绿,是美元之绿,美国政府专门在香港成立“亚洲基金会”

,资助出版公司和杂志社发行政治文学。

无数从大陆逃难来香港的文人,三餐难继,生活窘迫,于是领着美元搞创作,攻击大陆和共产主义成了政治正确。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