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纸张发明了之后,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
……
李世民精神一振:“看来,重点要来了。”
作者有话要说:
这就是史学界关于造纸术是蔡伦的发明还是改进的争议。
各有各的道理,听上去似乎都靠谱。
这里放一段原国家科协主席周培源1987年在北京纪念蔡伦发明造纸术1882周年纪的一段讲话——“在人类历史上,一项重大科学技术的发明完成之前,会有不少这样或那样的初步设想与雏形品出现,这是符合人类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的规律的。
为此,在蔡伦之前的西汉时期就出现过纸的雏形,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蔡伦完成了造纸术的发明,在当时就被应用,以后并流传到全世界,这是历史的客观存在。
不仅在我国的历史文献上,而且在国际文化界中早有定论。
我们必须尊重历史、尊重科学,实事求是。
在没有取得确切的考古实物、科学鉴定与可靠的历史文献根据之前,决不可轻率地贬低蔡伦和修改历史。
这是一个极为严肃的科学问题,必须慎重对待。”
第5章造纸术(五)
唐朝的纸业已经颇为发达,甚至还有风雅之士会自己在各种各样与市面上不同的纸,再以自己的名号为其命名,传为雅事。
仙画中的造纸术在他们看来挺简单的。
但李世民并未因此就忽视仙画之中所传递出来的信息。
这制作仙画的是后世之人,思其语气,她应该也不知这东西居然会被他们这些祖辈先人看到。
那到底是谁把仙画挂在天上的呢?
李二觉得,这必是上天的旨意。
是示警,还是预言?
或许,他能在后续的仙画中找寻出上天的真正意图。
……
【发明了纸之后,知识变得更易理解。
一大例子是,从商周时期一直到我们现代,文字的表述和文章的长度其实一直在变化。
商周时期的甲骨文,言简意赅,需要用两三千字表达的东西,他们可能几十个字就完事。
是因为先人的概括和理解能力比我们更优秀吗?那肯定不是,还是因为载体的容纳程度有限,刻不下。
而起源于汉代,盛于南北朝时期的骈文,喜欢堆砌辞藻,走的完全是两种不同的路子。
更别提到了现代,我们有动辄几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和科学著作。
几百万字,刻在龟甲上或者是竹简上,工匠都得累死。
】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