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第326章(第3页)

浑浑噩噩,醉生梦死的人们,在这样的政治气氛中,度着“前方吃紧、后方紧吃”

的生活。

通货膨胀,民不聊生,走私猖獗,偏有人在滚油锅里捞钱,大发其“国难财”

一切现象,使他目骇心惊,痛恨无比。

用这些不利于抗战的因素,作为题材,加以鞭挞。

先后在重庆《新民报》连载的有:《疯狂》,《偶像》,《牛马走》(解放后出书,改名《魍魉世界》),《八十一梦》,《第二条路》(后改名《傲霜花》)。

又还在《旅行杂志》发表了《蜀道难》、《负贩列传》(后改名《丹凤街》)。

他写这些批判谴责小说,目的只在促进抗战,不过取材于另一侧面而已。

第三时期较短于第二时期,他的作品也较少。

除了这个原因以外,也还由于:这个时期生活极不安定,由北平到上海、南京,定居未久,西行入蜀,几年之后,再回北平,饱尝转徙流离之苦;其次是,身体较差,在南京时生了一场病,好多时没有复原;其三是,由于连年战争,交通梗阻,许多报纸停刊,“英雄无用武之地”

,有作品也无处发表。

但是,他还是写了二三十部长篇小说,所可惋惜的,是没有写出第二时期那样动辄百万言的巨构了。

末期

抗战结束后,他任北平《新民报》经理,兼编一个副刊《北海》,连载小说《巴山夜雨》、《五子登科》。

1948年,由于一些人事上的不协调,他辞去《新民报》职务,准备从事专业写作。

却没有料到,1949年忽然中风。

对于一个作家而言,这自然是致命的打击。

经过急救,幸得不死,但口角歪斜,流涎不止,发音感觉到困难,记忆能力既大大衰退,想象能力更远非昔比。

只因写作已成习惯,在能起坐的时候,就又提起笔来。

1950年,我来北京开会,他正在病中,听得朋友说,他终身卖文,辛苦劳动,薄有积蓄,却被一个恶友坑骗,席卷逃去国外。

除了一座房子是不动产以外,几乎一无所有。

家中人口众多,嗷嗷待哺。

他又气又急,所以得了病。

后来,他卖了大房子,买了一个小院,生活暂时得以维持。

只是水准大大降低,每天孩子们都吃窝窝头就咸菜。

他见着心中不安,于是不等病好,就又从事写作。

这样压榨出来的作品,当然缺乏挥洒自如那种意境了。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