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庆问。
“没有。”
从小被姐姐教的,不管对敌人还是朋友,傅恒从不轻易在别入面前流露出内心对他们的感观。
言语伤人六月寒,言语的讥刺其实是最无效的攻击手段,又容易得罪人,将自己的把柄摆在明面上……他是不会做的。
马齐淡淡地笑道:“你应该感谢你交了个真正为你、为富察家着想的人。”
傅恒等人一时转不过弯来。
“皇帝最恨臣工什么?不是他们不廉洁,不是他们无能,而是结党。”
对这一点马齐最有体会了,“即便都是自己信任的宠臣,也会猜忌。”
如果是云珠在这里定会为马齐拍掌。
皇帝任用大臣,也防大臣,这种现象贯穿整个康雍乾三朝。
康熙不必细说,他晚年的遭遇多多少少影响到了他之后的雍正乾隆两朝。
雍正信任提拔他早年培养的门人、属人,又大力打击宗亲势力(虽然是迫于形势),他只在位十几年,又大力推行各种改革,无论是在宗亲之间或者是在朝在野难免留下不少隐患暗伤。
而乾隆朝,可能是康熙晚年被成年皇子竞相结党夺储逼迫的艰难处境给乾隆留下印象,后来他为弥补皇室与宗亲间紧张的关系放宽了管束谁知又出了理亲王弘哲逆反案,结呆,惨痛的经验教训让他一生都严防宗亲出头,有才的压着不让出,也不重用,连乾隆最为亲近的弟弟和亲王弘昼担任的都是一些虚职闲职,担着“内务府总理大臣”
的名头却只能听乾隆的吩咐办事,更别说乾隆的其他弟弟或堂兄堂弟们了。
嗯,就算是他的儿子,他也不怎么给池们办差成长的机会。
至于乾隆一朝的大臣,从他们的作为就能推测出乾隆的小心眼和对臣工的防范程度。
张廷玉与鄂尔泰都是在维正朝就老于官场,别说张廷玉那“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的谨慎作风了,就说鄂尔泰这位雍正的知心大臣,他曾说过:“大事不可糊涂,小事不可不糊徐,若小事不糊涂,则大事必至糊涂也。”
“忠厚老诚而略无才具者,可信而不可用,聪明才智而出范围者,可用而不可信。
……但能济事,俱属可用,虽小人亦当借之,教之。
但不能济事,俱属无用,即善人亦当移之。”
这样的两个可谓老成谋国人怎会在乾隆登基后渐渐分成张、鄂两派,时有相互攻讦之事发生?历朝辅臣时有专权的现象,但发生在他们两人身上,有些说不过去吧,乾隆登基时都二十五、六岁了,早参政几年,手上颇有势力了。
说到底,是为了让皇帝放心而做出来的。
他们已经是辅臣了,若再像雍正朝时一样见面客客气气相处融洽,皇帝就要睡不安寝了。
福康安为什么与和坤不和,对他深表厌恶?那是他们同为帝王宠臣,一文一武,皆手握大权,如果他们走得近了,做为连宗亲都防范得紧的乾隆怎么安得下心呢。
要知道早期的和砷还挺能干的,劣迹也没出来,不然不会那么得乾隆看重。
那福康安的弟弟福长安又为什么跟和砷走得近,交情很好呢?那是因为作官,尤其是世家大族,从不将事做绝,福长安表面看着碌碌无为,他跟和坤交好能有什么好处?明着是兴趣相投,说话投机,实际不过是留一线余地……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