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索再三,他便叫人去召了桓歆过来。
桓歆向他行了礼,桓温指着案桌右侧的蒲团,很是亲切地道:“来,阿式,坐过来说。”
桓歆也没跟他推脱,依言在桓温所指的位置上盘腿坐下来,等着桓温开口。
“此番让你从江州回建康,也是半年了,你那边,想必是累了不少事务。
可有打算何时返程?”
桓温试探问道。
“待二哥婚事办完,和阿父阿母一同罢,荆州与江州,倒可同一段路程,权当儿给双亲送别。”
桓温对这个回答觉得颇为窝心,这个三儿,从小就是个孤冷性子,能对他这个父亲做到这般,他已经很满足了。
桓歆小时候,很多东西都是他手把手教导的,能教出这么出色的儿子,也是桓温生平的一大得意事。
对于桓歆的性子,他也颇为纵容,认为身为男儿,有勇有谋便可,其余都是小节。
“也好。
此次叫你回来,本是想从建康给你挑门亲事,不料却……”
桓温面上神色遗憾,心中却更多的是恼怒。
那些该死的世家子,看不起他最得意的儿子,还在中秋宫宴那般放肆地奚落他。
待他大业有成的那一日,一定把他们狠狠踩在脚下!
他可不是如今的窝囊废皇室,能容他们继续耀武扬威。
“阿父,桓家的香火已是后继有人,我的事便不必操之过急了。”
桓歆指的是,黄氏在九月生下了桓府的嫡长孙。
他如今心中已经有了别的打算,对于婚姻之事便更是无意了,他对桓温道,“阿父若真想给我挑门好亲事,不如再多等几年。
介时,或已无需再求人。”
他一直知道桓温的野心,所谓的多等几年,暗示的也正是此事。
照如今的形势,桓温真想要权加九锡取而代之,却是还需要蓄势几个年头的。
到那时,他也同样无需再掣肘于什么了。
桓温闻言,也知道话是这么个理,但终觉得委屈了桓歆,“为父也嘱托会稽王帮着留意,若有说得拢的,还是先定下。
你年纪不小了,早些成个家才是正理。”
“阿父记得我之前的话便是。”
桓歆道。
回建康前,桓温在信中多番提及他的亲事,桓歆便回了一句话,“若定的人不如我意,结亲便成结仇。”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