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的本性是“如”
,众生的本性也是“如”
,一如无二如。
所以你看,所有的本尊相应法,一定要通达“自他不二”
,你念佛才能够产生真实的信心,真实能够带业往生。
这个就是本经所要明的所谓的大乘不二的法门,所谓的寂常心性。
癸二、约客尘显见性不动。
分二:子一、默请。
子二、正示。
好,我们看第二段,约客尘显见性不动。
佛陀再一次从不同的角度来明见性的道理。
这个地方是约“客”
。
客人是相对主人来说的。
主人他没有来去的相,客人是来来去去,叫客。
这个灰尘是相对于虚空而言。
虚空中有很多灰尘,虚空是不动摇的,灰尘是上下左右摆动的。
从客人跟灰尘的生灭当中来显现见性是不生不灭,是不摇不动的。
因为它必须通过因缘的对比,去显现寂常心性的相貌。
子一、默请
这当中有两段:第一段是默请;第二段,正示。
我们看默请。
看经文: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
犹冀如来,慈音宣示。
合掌清心,伫佛悲诲。
默请就是阿难尊者他不是用开口来启请,是用默然的方式,是用一种行动的方式,来请佛陀继续慈悲地开示见性的道理。
阿难尊者听到佛陀前面所说的“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
所谓的盲人,你看他眼根败坏,他也能够见,只是他见到暗相而已,但是他能见的心性并没有破坏掉。
因为他过去有那个业力,所以他看到的一路都是暗相。
那是业力的关系,是因缘的关系,跟见性是没有关系的。
听了这个道理,他跟整个法会大众,闭着嘴巴表示默然。
这个默然,古德说,可以说阿难尊者到这个地方是言穷理尽,无话可说了。
但是他还没有完全地开悟“众生本具、诸佛所证”
的寂常心性,所以这个时候希望佛陀慈悲再加以详细的开示。
但是他并没有讲话,只是默默地坐在那个地方,心中很虔诚、手合掌,眼睛看着佛陀,期待佛陀进一步的开示——就是以默然的方式来启请。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