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要义二(第2页)

是讲修德由性德而起,但是性德也没有离开修德。

所以讲“化他力用,宁隔体宗”

总而言之,我们讲依止性德而生起修德,而修德还能够开显性德,说是“称性起修,全修在性”

我们刚开始是根据一个很粗略的观念来开展出自利利他;自利利他以后,我们对这个观念更清楚了;更清楚以后,我们就开展出一个更大的自利利他;这个自利利他又使令我们观念更清楚……所以理论帮助我们修学,而修学又让我们更加了解理论。

所以到最后是性修不二,是这个意思。

理论上讲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个性德是这样子的。

但实际在操作的时候——我们看《楞严经》的整个次第——实际在修德的时候,它刚开始偏重在“不变”

,就是说你在变化当中,先把那个不变的清净本体找出来。

它很强调这个。

我们可以这样讲,《楞严经》差不多花三分之二以上的经文,在成就这个不变,明随缘的部分少,它很强调自利的功德。

所以虽然说它理论上是不变跟随缘,但是它成就的过程,还是有它的先后次第。

这个是讲到经题。

丙二、示经要并称叹法益

【要义二图一我放评论区】

这段讲分别真心跟妄心的相貌。

我们看第二段。

丙二,示经要并称叹法益。

这个讲到经文的要义。

这个地方有两段:第一个,先讲经文要义;第二个,再称叹这个法门的殊胜。

蕅益大师讲《楞严经》的“正宗分”

,其实有六大科。

这个地方是分成五部分,只有五个部分,少的一个部分,就是“解释经题”

因为经题前面解释过了,所以就剩下五大科。

好,我们一一地解释。

第一段,“分别真妄”

二本明而金沙立辨。

《楞严经》刚开始,佛陀花了三卷半来分别什么是真心、什么是妄心。

佛陀对烦恼刚开始都没有加以说明,他只告诉你,反正你所有的烦恼都有一个根本,有的功德也有个根本,所以叫作两种根本。

佛陀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在枝末上、在作用上作分别,他只告诉我们说:一切法因缘生。

有两种因缘:一个是所谓的杂染的因缘——所谓的烦恼障、业障、报障,这种惑业苦的流转的因缘;另外一个因缘是法身、般若、解脱,产生无量功德庄严的因缘。

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启动他的内心创造很多的功德;有些人会启动他的内心,造了很多的烦恼去招感很多的业,而成就生死轮回呢?佛陀说这是因为我们的根本错误造成的。

这两种根本是:常住真心是清净的根本,而攀缘心是杂染的根本。

所以两种根本,一个是常住真心,一个是攀缘心。

这两种根本,讲了一个譬喻,就像“金沙立辨”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