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第三十讲(第2页)

是偏重在前五识,“想”

偏重在第六意识。

当然,这个“想”

是通于八识,但是第六意识的功能偏强,所以圆瑛老法师把这个“想”

偏作第六意识。

我觉得他这样子合理,而且容易了解,所以我们姑且就把它这样配:前五识是受,第六意识是想,行阴是第七意识,这个“识”

就第八识。

这样容易了解。

我们看经文。

阿难!

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

思蹋悬崖,足心酸涩。

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这个“想”

到底是什么功能呢?用这个譬喻把它解释出来。

譬如说有一个人,他听到有人谈说酸酢、谈说梅子的时候,他就这么一想,嘴巴就产生了口水。

事实上他没有吃到酸酢,也没有吃到梅子,他只是靠想象就可以把口水创造出来。

说是“思蹋悬崖,足心酸涩”

,他是想象自己站在一个万丈的悬崖,他双脚的足心就有一种酸涩的感觉。

“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就是我们心中怎么想,就会产生很多很多的功能的变化。

好,我们再看这以下的说明。

这个想阴是从哪里来。

阿难!

如是酢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

说这个酸酢、梅子的谈说,不是从梅子而生,也不是从口水而入。

这个言说相,它不是梅子而生,也不是从口水而入。

如是阿难!

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须待耳?

就是说我们这个口中的口水,如果说是从梅子而生,那梅子应该自己谈说、自己产生口水啊,为什么等待别人来宣说呢?假设我们的口水是从口中自己产生,那么我们应该依止口来亲自听闻而产生口水,为什么要等待耳朵来听闻,口中才产生口水呢?

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

既然必须依止耳朵来听闻,那么这个时候水为什么不从耳中而出呢?因为这个口水跟耳朵的听闻根本是不相干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想蹋悬崖,与说相类。

是故当知,想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我们心中想象万丈的悬崖感到足心酸涩,跟谈说梅子、酸酢而产生口水的道理是一样的。

所以说,其实我们嘴巴产生口水,我们会有酸涩的感觉,都是一念的想所产生,而这个想本身也是业力所变现的一种假名、假相、假用。

它的本质之道,也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如来藏妙真如性。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