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假中三观是一个能观的智,那你所观境在哪里呢?佛陀讲六根,讲到这个六根门头,整个烦恼的活动范围,就在我们见闻嗅尝觉知当中,带动了很多的攀缘、很多的烦恼。
所以,你用空假中三观来照了六根,你就能够回光返照,你就能够正念真如,回到我们清净的本性。
这是整个《楞严经》的第一大科的理观跟第二大科的事修的一个纲要。
二、兼显六解一亡分二:癸一、疑请;癸二、答示
在第二大科当中,佛陀讲的“二决定义”
,事实上把整个修习止观的目标跟过程,所谓“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讲得很清楚了。
这个地方等于是一个兼显,一个兼带的开显。
开显什么呢?开显“六解一亡”
之义。
既然空假中三观所对治的是六根门头,每一根当中又有六个结扣,所谓的动、静、根、觉、空、灭,有六种结,那么当六根当中的六结解开以后,到最后一也不可得。
这个“六解一亡”
,等于是把前面的理观跟整个事修作一个总结,作一个融通。
我们到经文就很清楚了,它这一科的大意是什么,就是把理事的一个圆融。
分二科:癸一,疑请;癸二,答示。
癸一、疑请分二:子一、叙益;子二、请疑
“疑请”
当中又分两科:一叙益,二请疑。
这地方等于是阿难尊者听到佛陀讲到前面的“二决定义”
以后,他心中有所疑惑而请示如来,叫“疑请”
。
子一、叙益
这当中的第一科“叙益”
,先叙述与会大众听了前面的“二决定义”
以后所得到的功德利益。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闻佛如来无上慈诲只夜伽陀,杂糅精莹,妙理清彻,心目开明,叹未曾有。
“于是”
,就是在佛陀讲完空假中三观的依止处跟它对治的处所,所谓“二决定义”
以后。
这个时候阿难尊者跟与会大众听闻如来所宣说的这种无上大悲心所流露的教诲,这当中包括了只夜跟伽陀(只夜就是重颂,伽陀是孤起颂),这些偈颂是“杂糅精莹,妙理清彻”
。
“杂糅精莹”
是约着能诠的教文来说的,整个文义是互相地杂合融通的。
古德说,什么叫“杂糅”
呢?就是性德中有修德,修德中有性德。
性德是空假中三观所追求的目标。
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一个不生不灭的本性,这叫性德。
但是在整个过程当中,我们要务实地去处理我们眼前的五阴身心的暂时的因缘,这叫修德。
所以,大乘佛法会很善巧地把暂时的因缘跟永恒的功德加以平衡,性德中也兼顾到修德,修德中也兼顾到性德,这个空假的一个平衡点,这叫“杂糅精莹”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