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第四十三讲(第3页)

,就是“你从什么地方来”

?前面讲过很多,说为什么我们有这个了别的心识呢?最后结论:它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觅之了不可得;它只是一个业力去熏习真如本性所显现的一种“当处出生,随处灭尽”

的假相而已,它没有一个真实的来处。

它没有一个真实的来处,所以也就没有一个真实的去处。

从六识的自性空,我们也可以推论,也应该了知,这个六根的了别,所谓见闻嗅尝觉知,它的体性也是圆满,也是湛然不动。

这个“湛然”

就是不生不灭,它的体性也是一样,没有一个生处,它本自无生。

这一段,把六根也会归到一念心性。

前面两个是心法,这以下讲色法。

乃至于兼带的像虚空、地、水、火、风等等这些七大,体性都是真实而圆融无碍的,当下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之所显现,而它的本质、它的体性都是不生不灭的。

它的观念就是说,七大的相状是生灭变化的,但是七大的体性、当我们把七大的相状破坏以后看到它的本性,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就是我们现前一念心性,那这个就不生灭。

这一段也等于是有“相妄性真”

的意思。

看第二段,警令觉悟。

阿难!

汝心粗浮,不悟见闻明了知,本如来藏。

汝应观此六处识心,为同为异?为空为有?为非同异?为非空有?

这一段是佛陀对阿难尊者的一个警策。

说,阿难,你过去身为一个小乘的学者,在研究诸法的时候看到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从大乘的角度来说,你这都是心外求法,向外攀缘。

看到了生命的缘生,看到了缘灭,那么这缘生缘灭,到底是从哪里而来?你从来都没有去观照的,所以说是一种粗糙浮动的心思。

为什么呢?因为你都是向外攀缘,而不能够真正地去回光返照,去觉这个六根的见闻觉知,以及它所动的六识的了别,本性都是一念心性。

也就是说,我们过去只看到因果的思想,造善业招感安乐的果报,造恶业招感三恶道的痛苦果报。

但是这个果报是怎么来的?没有人知道。

换句话说,我们只是在生灭的相上打转,我们永远找不到不生不灭的真如本性,所以我们就不能够成佛。

这个地方等于是佛陀对阿难尊者乃至于对所有佛弟子的一个警策。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明、去了解如来藏妙真如性呢?佛陀以下告诉一个方法。

他说,你应该要从什么地方去观察这个体用的关系呢?就是你观察六识的识心是同是异、是空是有;是非同非异、是非空非有。

佛陀告诉这四个方便。

蕅益大师说,其实这四个方便说穿了就是两个方便,就是我们学了《楞严经》以后应该怎么去看事情。

蕅益大师说,你应该从体跟用两方面去看:体是不变,用是随缘。

我们从这两个来看。

你说这个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个六识它的作用是相同还是有差别呢?我们应该这样讲,它的体性是相同的,都是一念心性嘛。

当把六识摄用归体的时候,同一体性;但是当六识依体起用的时候,那是各各不同。

你看,眼识只看色尘,耳识只能够听音声,所以它们体相同。

异呢?作用差别。

这是空有,它的体性是毕竟空的,但是它的相状的确是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它有它随缘的作用。

非同、非异、非空、非有,道理都是一样。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