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是依体起用,当你找到真如本性以后,怎么用你的真如本性来创造更大的功德,跟三宝结缘,积功累德。
所以《法华经》是依体起用。
这两个思考不一样。
《楞严经》偏重在破妄,摄用归体;《法华经》偏重在显真,显你自性的功能。
所以这两个——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是相互作用的。
身为一个楞严王三昧,它能够破除我们的妄想执取,这件事情是非常希有难得。
因为它彻底地破坏,不像我们在过去修无常观、无我观只是个体的破坏,这个是整体的破坏。
所以,从楞严王三昧当中我们能够称性起修。
蕅益大师说,其实我们也可以从性修二德来明这个偈颂。
说是“妙湛总持不动尊”
,这个是众生本具的性德,而楞严王三昧是修德。
我们能够依止现前一念心性来生起修德,最后再开显我们的性德,说是“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
。
这样子解释也可以,性修不二。
或者是“赞美人法”
也可以。
庚二、述所证浅深
阿难尊者叙述自己在听了三卷的经文以后,所证悟的功德浅深。
销我亿劫颠倒想,
不历僧只获法身。
阿难尊者听了《楞严经》以后,有什么样的受益呢?有两个好处:
第一个,他知道这一念心性是本来不生、本来不灭,消除了无量劫的颠倒妄想。
我们前面一再强调,我们的颠倒妄想是从五阴身心生起的。
你要没有身体你怎么打妄想?你一定有一个身体、有一个思想,你才能打妄想。
佛陀在讲本经的时候,把我们的身心世界这种虚妄相完全破坏了。
他一再告诉我们,这个身心世界是来无所从、去无所止,没有真实体性,只是一个刹那刹那生灭的影像而已。
我们所有的妄想都是以身心世界为住,所谓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所以,当我们身心世界这个水泡的妄相被破坏以后,附在这个身心世界的妄想也跟着破坏。
第二,“不历僧只获法身”
。
破妄以后,我们并没有偏空,还能够不需要经历三大阿僧只劫而证悟清净的法身。
这个清净的法身,就是我们说的如来藏妙真如性,也就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现前一念心性。
蕅益大师的意思就是说,这一段的“获法身”
是一个解悟,不是证悟。
按照蕅祖的判教,阿难尊者在这个时候是圆教的初信,断除三界的见惑,大开圆解。
也就是说,他这个时候真实地“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
,其体无别。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