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心里涨涨的喝掉了哪壶姜糖水,一滴都不剩,默默的加入了劳动中去,谁也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
--------------------------------------------------------------
虽然秋收了,但更严峻的问题,终于摆在人们的面前了。
仓里没粮,地里大幅度的减产,人们最后的希望终于破灭了,人们冬季将面临无粮可吃的问题。
为了在上面挣得荣誉,支书尽可能把更多的粮食交公,他说:“同志们!
我们要勒紧裤腰带,要知道我们每多省出一口粮食,就会有更多的人民因此受益!
虽然我们的日子过的艰苦一点,但是人民会记得你们、感谢你们的!”
除了上了年纪的村民敢怒不敢言,年轻小同志们热情高涨的拥护支书的决定,为了人民牺牲自己的利益,简直太高尚了。
但支书也知道,不能因为没饭吃而闹出人命,不然就算他做出再多的成绩,也是功不抵过。
土地的事暂时可以先放一下了,就组织所有人力上山,尽可能的采集可以吃的食物,而且还不用交公。
进山后走到老金沟的分叉口时,谁都没有注意到少了几个人,就是高原这么心细的人,也因为一直在围着田恬转,没有及时发现。
但就算发现了,他也不会说什么的,毕竟这也是他一手引导的结果。
其实吕文娟这样上蹿下跳的的,无非也就是想证明自己而已。
这年头她们这么大年纪最值得自豪的事情就是加入红小兵,但其实红小兵也分三等的,一等是主席主义红小兵,一般都是又红又专的军干子女。
二等是主席思想红小兵,都是贫下中农或者工人出身,三等是又不是之前这两类,又够不上黑五类成份的,说是红小兵,却不能行使红小兵的权力。
有点类似协警,警察不在的时候需要你比比划划,真章了各种福利又没你的份儿。
吕文娟就属于这第三等,她一门心思想要证明自己的赤胆红心,却一直没有表现的机会。
所以她一到下乡的年龄,就第一时间贴出了大字报,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当时她能选择的一个是去云南,一个是来东北这儿,但云南那边是农场,她的条件下放过去也是按职工的待遇。
但到东北兵团来,就是插队到农村当农民,为了证明自己觉悟高,响应主席号召工农结合,她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来到了东北。
下放后也确实没有让她失望,这里没有完善的红思想宣传队伍,吕文娟仗着当过班干,自以为有点组织和领导能力,担任了一小队的造反小队长。
当官了,就要拿出点作为,看其他小队抓到搞破鞋的典型,她眼睛都羡慕绿了。
所以听到王候墓地这种修正主义大毒瘤,她脑袋削个尖儿一样的往上冲,就想证明自己也能胜任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席主义红小兵。
-------------------------------------------------
“高大哥,你病好了么?”
“都已经好利索了!
多亏你的姜糖水和药!
一一,谢谢你!
我长这么大,还是头一次喝专门特意为我一个人熬的姜糖水,特别的好喝,特别的暖。”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