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这么来,贾宝玉的脾气多少有点太软和了,跟个面团子似的。
擦干眼泪,贾政扭头向一旁假装透明人的鸳鸯,忽略她脸上的惊异之色,笑道,“鸳鸯姑娘,既然来了,就代老太太宝玉房间还有哪里不妥,回去也好说给老太太听,免得老太太担心。”
等来信领着鸳鸯出去,贾政了眼以后跟着宝玉在这边的下人,除去嬷嬷外,一个身型高挑、长着容长脸的丫鬟,五官算不上顶出色,但也比普通丫鬟耐些,另一个则是典型的美人胚子,眉蹙青山,眼含秋水,袅袅婷婷,贾政知这就是袭人和晴雯了,便道“你们既然留下照宝玉,定然是好的,原来怎样,现在还是怎样,只是这里毕竟不同内院,没事不要到处乱闯,好了,去收拾一下房间,安置好小玩意吧。”
房间还需要时间整理,贾政便一手牵着一个到耳房来,让人上些点心和羊奶,把贾环抱上炕,让贾宝玉也挨着坐下,开始做心理辅导。
“知道搬出来是干什么吗”
“读。”
贾宝玉后知后觉的害怕起来,读和老爷扯上,在他回忆里不是什么快乐的事。
“读什么”
贾政循循善诱道。
“四五经,时政经帖这些。”
贾宝玉在贾政面前是不敢瞎说的,虽满心的不情愿,也只得顺着回话。
“为什么读这些”
贾政没急着去纠正他对读什么的想法,继续问道。
“参加科举,考取功名,光耀门楣,立德立功立言。”
贾宝玉说的无精打采。
“你知道天下读人有多少吗”
贾政没说他回答得对不对,转而问道,见不止贾宝玉,连贾环都提起兴趣,又自答道,“不下五六百万,自下诏开科以来,每三年一次,我朝共举行了一十九次。
现有童生约二十万数,秀才两万余人,举人九千余人,进士一千两百零二人,其中一甲不过五十七人,二甲四百七十人,可谓万里挑一。
天下士子文华荟萃,你如何认为自己读了这几本便能科举举业、榜上有名”
见贾宝玉有些不服气,贾政接着缓缓道,“官宦之家子弟考取童生一般在十岁左右,平民之家开蒙晚,也在十五左右,江浙一带文脉悠长、文风昌盛,八岁童生屡见不鲜,更有五岁作诗、十二岁文章遍传天下者。
咱家读人少,你被夸得多,没个对比,便以为自己生而不凡,读几本可以显身成名了。”
“再一个,就算你考上了,可知历来举人终于四品,一甲三品以上者十不存一,咱家严格来说不是国公府,大老爷袭一等将军,相当于一品,以后你琏二哥是二等将军,何以你认为考上科举便能光耀门楣”
一顿话说得贾宝玉无言以对,见他成功被绕晕,低着头若有所思,贾政趁势追击道,“望你科举举业,不过是想着以后你总会大的,届时手不能提肩不能挑,如何生计”
“这里是你大伯父家,说句不肖的,等老太太不在了,我们不会再在这里住着,太太在城西那边置下了宅子,届时都搬到那里去。
你没个出身,如何支撑门户,你姐妹们都嫁到官家了,你上门拜访,门子都拿眼觑你。”
贾政面前的贾环,拍拍他的头,“以后环哥儿也是如此。”
或许从没人说过这事,贾宝玉一时接受不能,有些惊慌道,“大家就不能长长久久的在一起吗
“没有谁能长长久久在一起的,连至亲也不行,大家都是赤条条来的,以后也会赤条条走。
你的丫鬟为什么在这里,为什么不和她的家人长长久久住着,不过是为生计所迫,以后你姐妹们也有她们一大家子。”
贾宝玉似懂非懂,为着不能和姐妹们在一块钻牛角尖,多少是有些呆,贾政也不多强求,怕他想岔了,只道,“老爷也不是一定要你求个功名,当个先生,哪怕是个抄匠也行,过的清贫些,每餐没肉,纯素也饿不死人,养不起丫鬟,自己干也可以。
读是为着明理明事,你们现在不懂没关系,以后会懂的。”
说罢,见时间差不多了,便命人传膳,天大地大吃饭最大,读不好,身体总得养好些些吧。
插入签请牢记收藏,网址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