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这项政策发生在英宗年间,但功勋应该记在成祖身上。
作为孙子,对祖父最感激、评价最高的不是这些,而是他开创了皇室一夫一妻无妾的先河。
翻开史书,史上因为夺嫡而生出的乱子数不胜数,即便是一母同胞,也杀的个血流成河。
是祖父的存在,让皇宫成了家,而不是争斗的场所,现在自己人到中年,回想起来,最温暖的地方还是大明宫,他的家。
大明宫矗立三百多年,见证了□□开天辟地的盛况、太宗年间夺嫡的惨剧,也见证从成祖过后,皇室的温馨。
周昭十分感激自己的祖父,他不仅在朝政、国事上给了后辈指引,也在生活上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皇族之所以走在很多家族前面,不就是因为他们能拧成一股绳吗?团结的前提是心往一处使,而血缘、姻亲是他们最紧密的联系。
没有妾室、庶出的存在,让家庭更有凝聚力。
有了皇室将近百年的率先垂范,民间纳妾之风也逐渐走向消亡。
成祖年间女子地位的提高,英宗年间人口买卖制度的废除,让自愿做妾的女子消失了一大半,到了自己这里,直接废除的纳妾制度,让国家一半的人,更加名正言顺的站立起来。
周昭自嘲想道,虽然在位只有短短的十一年,但他也不是光吃饭不干活。
想到自己,就不免想到周昉,自己的弟弟。
他的名字真没取错,昉,日出明也,他的存在于这个国家而言,相当于是初升的太阳,又一次光明普照。
也许在后世的史书中,他的存在是可以和成祖相提并论的英雄人物。
周昭周昉他们两兄弟小时候都是受过成祖教导的,长大了也看过成祖留下的笔记。
成祖若不是帝王,肯定是一位出色的社会学家,他对社会性质的改变把握得太精准了。
在他的预言里,国家经过三任帝王的推进,很有可能发生性质的变化。
作为长兄,周昭主动接过了皇帝重任,在接过这个位置的时候,周昭就知道这是有献祭意味的重担,百年家业有可能断送在他手上。
可是他能不接吗?父皇愿意把一切罪名揽在自己身上,可是他的身体和年纪支持不了。
作为儿子、作为兄长,他不能退缩。
若是作为嫡长子的自己不继承皇位,这烫手山芋要交给谁?
责任、荣耀,自我牺牲的英雄,周昉不知道当初登基的时候,自己是什么感受,但这么多年过来了,看着弟弟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理想,自己作为落后腐朽的代表,即便心里再怎么认同国家的改变,他也没有说话的立场。
这样的感受,太过酸楚。
即便城府如周昉,也只能在这个陌生的不名一文的小学堂里静静沉思。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