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俘的异族首领,或在朝廷担任高官,或回故地继续称王。
第二,不轻启边衅。
从不鼓励边防将领、官吏,在边境上惹事生非,不欺压边境百姓。
因此,守边将领多为能臣良将。
比如柴绍、李世积、郭孝恪、李大亮等开国名将,都曾在边防长期镇守。
这些人既能击退强敌,又能治理民众,使得各方戎狄感恩戴德,大唐边境保持了较长的和平时期。
高宗李治即位初期,基本上也延续了这个套路。
后来他为了达成父亲遗愿,集中全国精兵强将,用了近二十年时间,彻底根除了高句丽。
战略方向的调整,直接导致两个结果:一是西部边防空虚,吐蕃借机坐大;二是其他边境只能选用二流、甚至三流的将领、官吏镇守,边防由此开始出现纷争、摩擦。
到了武则天时,情况更为不堪。
许多品行恶劣、心怀叵测的人借机来到边境镀金。
他们为求立功升职,不惜挑起事端,边境军民饱受苛政、离乱,兵变不断。
武则天作为女性,对打仗的兴趣远不如诗词歌赋。
在她主政期间,把太宗、高宗父子对外拓展型战略调整为防守反击,战略防线在保持基本盘的情况下有所收缩。
执政前期,她为了称帝重用酷吏、鼓励告密,致使程务挺、黑齿常之、王方翼这些当打之年的优秀将领含冤被杀,自毁长城造成武将断茬,使得唐军战斗力陡降,在与外敌对抗中处于下风。
好在她善于用人,且眼光独到。
一旦获得信任,她便充分放权,从不干预具体过程。
王孝杰的死,让她开始重视军队建设,以及外部环境的改善。
于是娄师德、魏元忠、狄仁杰、姚崇、郭元振这些能臣良相相继上位,通过改善外交关系、组织文化交流等一系列综合举措,逐渐稳住了边防,没让局势进一步恶化。
综上所述,大唐在武周时期,军队战斗力虽有下降,但仍足以御敌于国门之外!
吐蕃内乱,国力逐步衰落,暂时无暇东进;突厥崛起,在默啜领导下恢复了些许实力,却还无法对大唐构成威胁。
武则天执政后期,国内没有再出现过大规模战乱,社会秩序比较稳定,人口数量迅猛增长,国家实力稳中有升,为盛世的到来夯实了基础!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