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至于种种的事业——这个“事”
是物的本质,“业”
是物的作用,所以种种事业就等于是整个森罗万象。
这些都是属于前尘。
所谓前尘就是所见之境,它是所见的物质。
而你的本来面目——能见的见性,你不应该说你的见性有大小、内外的差别,不应该这样讲,因为见性本身是周遍法界的。
先把见性的体标出来。
佛陀先讲随缘不变之体,再讲不变随缘之用。
所以说,这个能见的见性,你不应该说有大小差别。
这以下就把它的体跟用的关系用譬喻的方式加以说明。
我们看第二段。
譬如方器,中见方空。
吾复问汝,此方器中所见方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应不圆;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
汝言不知斯义所在,义性如是,云何为在?
这个地方佛陀用虚空跟器具来作一个比较。
虚空是比喻广大见性的不变之体,器具指的是我们因迷悟而产生的不同的作用。
佛陀说,在广大的虚空当中,现在你放一个方形的器具,比如说一个正方形的锅子,你把它放在虚空当中。
好,你就看到一个方形的虚空出现。
那我现在问你一个问题:这个四方的器具所显现的这种四方形的虚空的形状,是固定的呢,还是变化的、不固定的呢?就是,因为有一个方形的器具,才出现一个方形的虚空,这个虚空的形状是固定的,还是变化的?如果这个四方形的虚空是固定的,你把这个方形的器具拿掉,换成一个圆形的器具,这个时候虚空不应该再变成圆形。
而事实上,我们把方形的拿掉,变成圆形的器具,又会出现一个圆形的虚空。
虚空有随缘的作用,它不障碍你的。
另一方面,如果它是不决定、是变化的,那么在方器当中就不应该出现四方形的虚空。
所以说,也可以说是不变,也可以说是随缘。
所以你说“不知斯义所在”
,你不知道这个虚空变大变小的义理所在,其实它的义理就是这样子,它就是有不变性跟随缘性,这个义理就是这样。
就是说,虚空的体是不变的,但是作用随缘。
你放一个方形的器具,它就出现方形;你放一个圆形的器具,它就出现圆形。
它就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义性。
“云何为在?”
就是说,哪里还有其他变大变小的道理存在呢?没有这种大小的存在的。
就是一个不变的体跟随缘的作用,如此而已。
我们看第三段。
阿难!
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除器方,空体无方。
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
如果我们想要使令这个虚空去除方形、圆形的相状,恢复它的本来面目,你不用去创造一个虚空;只要把之前放的这个方形、圆形的器具去掉,空体自然就出现它广大无边的、无方形无圆形的相状,而不是说你还要去除去虚空的方形、除去虚空的圆形。
也就是说,虚空因为有方形的器具而变成方形,因为有圆形的器具而出现圆形。
那你说,我现在要恢复虚空的本来面目,怎么办呢?你只要把这个器具拿掉就好了嘛。
你不必说除去虚空当中的形状,因为虚空本来就没有形状。
你说:诶,因为方形的器具出现了方形,因为圆形的器具出现圆形,那我是不是要把那个圆形、方形去掉?不必。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