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喝」棒是触尘,喝是声尘,这个地方跟本经有什么差别呢?禅宗它只是引导你一时的开悟,你也不能老是用打的方式,对不对?因为圆通是长时间的修学,长时间修学你要找一个稳定性,但一时的起悟,那么当然这个六尘,有时候有它一定的力量。
我们讲解悟跟证悟是不同的,解悟说你开悟了,但是开悟没多久你又忘掉了,那是成就一种善根而已。
但是你要让善根相续,要破妄显真,那要常修学(后面会讲),前面的不是不好,重点是它非是常修学,你没办法一辈子去修它的,六尘不是经常有。
所以这个地方要简别出去,因为外在的六尘,它的现前不是操之在我,这个地方要简别。
辰二、简五根
【图二】
除耳根以外的五根都要简别
眼根不圆
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
四维亏一半,云何获圆通?
“见性”
指的是眼根见的功能。
眼根见的功能它在了别眼前的境界时候,虽然是可以洞然明彻,这是佛像、这是释迦牟尼佛,这是阿弥陀佛,很清楚分明,但是有一个问题,是明前不明后,它的功能是不能够圆满,它只能够看到前面不能看到后面,所以在四维当中只看到前方的二维,不能看到后面的二维,所以我们可以说它是不圆满的。
身为一个不圆满的所缘境,当然对一个初心来说是不适合当圆通本根的,因为它不圆满。
鼻根缺中
鼻息出入通,现前无交气,
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
鼻根它可以通于入息也通于出息,我们入息的时候是从鼻子到丹田,出息是从丹田到鼻子,它通内通外。
但有两个问题:第一、「现前无交气」,当入息到尽头的时候,这时候的息会停止,乃至于出息到尽头的时候,这二个息都会暂时的停止。
入息的时候,鼻根到丹田会暂时的休息一下,丹田到鼻根也会暂时的休息一下,会有暂时停止的情况,会中断,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支离匪涉入」,出息跟入息彼此间是支分离异的,它们不能同时存在,有入息就不能有出息,有出息就不能有入息,不能互相摄入,它们是各自独立的,有它就没有你,有你就没有它。
这两个会变化,对我们产生干扰,因为你观出入息,一下子是出息,一下子是入息,所缘境变来变去,相对来说不太稳定,所以对初心来说是不适合当圆通。
舌根不常
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
身为舌根它有知味的功能,但是它不是入无端,它不能够没有味尘就产生知的功能,它要有味尘的刺激,知味的功能才能够现前。
你看我们舌头平常没有什么滋味的时候就没什么感觉,它必须要有味尘的刺激才能够产生了知的功能。
假设味尘消失了,这个舌根也就消失了,所以对初心来说它不恒常现前,当然不是圆通本根。
身根不会
身与所触同,各非圆觉观,
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
身根跟前面的触尘相同,什么叫相同呢?触尘前面说「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它们两个各非圆觉观,不管是能触的身根,或者是所触的触尘,它们都必须要互相的结合,才能够产生它的作用。
如果互相的分离,这两个就互相消失掉,所以它们都不是圆满普遍的觉观,不是一切时的现前。
「涯量不冥会」第二个问题,能触的身根它是一个心法,所触的触尘是一个色法,一个有知的心法跟一个无知的色法,两个各有它的界限,不能一切时互相的契会,所以云何获圆通?身根要产生触尘,你要人去碰触你,你不能叫人一天到晚碰触你,这个可能性不大,所以它不适合当初心的本根。
意根杂念
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
想念不可脱,云何获圆通?
“知根”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