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第5章 浅论儒释道三家对苏轼书法风格的影响(第2页)

苏轼的美学思想中有“自然”

“然”

观点,都与释道有所联系。

“诗不求工,字不求奇”

,“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

,这些都反映出苏轼在书法美学上追求一种自然、然的情趣境界。

在《寒食帖》中,苏轼的字疏密,粗细变化明显,参差不齐,笔下仿佛是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在带着一位总角之年的幼童一般,从中感受到天伦之乐。

苏轼在书法美学思想当中透露出的“自然”

观点,可以从禅宗的“道法自然”

思想中找到源头,并且这种书法美学可以追溯到汉朝。

东汉书法家蔡邕曾经提出书法艺术是肇于自然的观点,唐太宗则认为书法“同乎自然”

,因此可以看出,苏轼的“自然”

书法观实质上是在前人的观点上推陈出新,提出了在书法中应该遵循自然法则,天机自张,不应当刻意而为,显露过多的人为行径。

道家思想与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道家老子讲究清静无为,来观察世间万物的变化,悟出了“致虚极,守静笃”

的道理。

苏轼曾经写道:“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他认为在书法艺术创作中只要“通其意”

,便是“无适不可”

,也就是达到一种虚静的状态,这种虚静的状态与道家的虚静有着同工异曲之处。

《庄子》中有言:“汝徒处无为,而物自化。”

“解心释神,莫然无魂。”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是苏轼虚静思想的源头。

在进行书法创作时,通过进入虚静状态来体会感悟周围事物的变化,再进一步领悟自身心理情感的起伏变化,使人的情感起伏与世间万物的变化保持在同一频率。

只有处于虚静的状态中,书法创作者才能彻底领悟“物固自生”

的精髓,在真情外露后创作出的作品才会返璞归真,真切感人。

另外,苏轼在书法艺术创作中也十分讲究“简淡”

,他反对在书法中过分雕琢,提倡在创作过程中用简约、平淡的笔画勾勒出质朴的意象美。

苏轼写道:“永禅师书……精能之至,反造疏淡……”

从中可以看出他对矫揉造作的排斥,将“简淡”

看作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喜欢杂论收编请大家收藏:()杂论收编更新度。

喜欢杂论收编请大家收藏:()杂论收编更新度。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