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谁没背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呢?有人说,乾元二年是一座大关,在这年以前杜甫的诗还没有超过唐代其他的诗人;在这年以后,唐代的诗人便很少有超过杜甫的了。
】
大唐小茶摊
李白轻轻吸了一口气,“子美的诗风,确实独成一派。”
他觉得自己真的写不出像杜甫这种风格的诗……这口气,终是叹了出来。
"我不如子美,我写不出。
"李白很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开始,到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一段里蕴含的思想高度,高,是真的高。
昔有佛祖割肉喂鹰,今有杜甫立愿为民。
这哪里是凡人所作的诗歌。
这明明是圣人立下的的宏愿!
但是杜甫很显然不同意。
“太白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是后来的我写给你的。
他都对你如此认可,我又何尝不是如此?"
杜甫皱眉:"你说你写不出,但是你写的诗我拍马而不及……"
对啊,我俩风格不一样,他也写不出我的感觉。
李白了悟,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写不出来也正常。
"我是诗仙,你是诗圣,达夫兄,你是什么?"李白咧嘴,转身向高适发起灵魂一击。
高适抬眼,用眼神在李杜巡视一周后,轻笑了一声。
“某,没什么能耐。”
听此话似乎为此感到十分羞愧,但是恰恰相反,高适云淡风轻间接连抛下惊雷,可谓火力全开:
“没能被流放。”
李白脸一僵。
“也没有多次迁徙。”
杜甫叹了气。
最后以一个AOE收束。
“只不过是平平无奇地做了彭州刺史,有余力接济朋友一二罢了。”
输了。
李杜心里不约而同浮现了这个想法,
说不在意是不可能不在意的,虽然后世诗名没有李杜二人高,但是我混得好啊。
高适笑吟吟,颇为自在地把玩起了茶杯。
【毫无疑问,这一年是杜甫一生中最难的一年,寒冬腊月,舟
车难行,多次辗转迁徙,才在成都找到了新生活。
而现在,好不容易建起来的茅草屋又被一场暴雨毁得彻底。
这放在普通人身上怕是要崩溃。
】
众人十分认可这席话。
“是啊,这要是落在咱身上……”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