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居功甚伟,正是献计要求检查各人袖口、导致李儒吃瘪的无名谋士。
那无名谋士虽不认识崔颂,但见他年纪轻轻,竟被董卓特意请来,心中不免郁愤不平,微不可闻地哼了一声。
崔颂与太师见过礼,太师让他入座,直接说明来意。
“有一士子向我建言献策。
我对你们文人的弯弯绕绕向来糊涂得紧,你来帮我参详参详。”
崔颂
他第一反应是董卓失了智,随即隐约猜到董卓的意图,低声应诺。
侍者得董卓授意,接过董卓手里的帛,先拿给崔颂。
无名谋士心有不满,但不敢多说什么。
崔颂粗略地了一眼上面的内容。
一开始带着的几分好奇与漫不经心,逐渐变作沉重与疑惑。
等一目十行地将帛完,崔颂将东西还给侍从
“敢问太师,这份策论是何人所写”
董卓随口道“一个姓江的后生。”
江莫非是江遵
崔颂第一个便想到了他。
如果献策者是江遵,就能解释这封策论带给他的熟悉感了
这封策略上的观点,他曾经在“崔颂”
藏在箧最底下的一本册子上过,创作者是“崔颂”
的老师,何休。
那本册子上的观点,本身并不是策论,仅仅只是一种比较随意的,关于士族发展的前景,以及隐患的探讨。
其中有几点内容,对于匡正社会秩序很有借鉴意义,然而,这几点想法虽然便民利民,却是违背了世家大族的利益。
何休心知这本不合时宜,便在写完的那一刻就将它束之高阁,未曾予他人过。
后来何休病重,将所有孤本与自著的、未公开的籍,全部交给了小弟子。
崔颂不知道江遵是如何知道这本里的内容的,但转念一想,江遵曾听过何休的授课,算是半个弟子,因为一些不为人知的原因过何休写的草稿也不足为奇。
董卓见崔颂神色沉凝,让侍从把帛送给无名谋士,而问崔颂“小友有何见解,但说无妨。”
崔颂没有立即回答。
这份策略的内容,他早已过,对于安定平民、稳固朝纲、集中皇权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遏制了士族发展的势头,在牟取民心的同时必然会引来士族的不满。
董卓若是在这个时候选择安抚人心、压制士族,其实是很不明智的。
外戚与宦官双双倒台后,被党锢之祸压制的士族迅速翻身,几乎掌握了朝中大半的话语权。
哪怕董卓兵力再强,性子再霸道,也不能不顾及他们的想法。
董卓心知自己的心腹大多都是粗人,掌控朝廷还要靠士族,所以,向皇帝请命,平反党锢之祸,这就是一个示好的姿态,为了收买士族的人心。
只可惜董卓耐心有限,一有不顺心就强势压制,导致后来的所作所为,无一件不是得罪人的,把士族们惹了个干干净净。
然而,哪怕已经把人都得罪完了,但因为董卓实力强大,又未真正触犯到士族的根本利益,所以,双方目前尚且出于平衡状态。
虽然有许多有志之士因为不惯董卓的暴行,或是有其他想法,急着拉他下马,但其实还未存在集体的,根本上的冲突。
如今,外患四起,内部不稳,董卓若是在这个时候使用打压士族的政策,跟自断双臂、自取灭亡有什么区别
见他迟迟不语,董卓目光深沉“若有想法,但说无妨,无需避忌。”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