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张定价四十万钱。
并规定王侯朝贺献璧时,必须用皮币来做衬垫,强迫贵族购买。
大农令颜异对此反对,上奏说王侯朝贺所用的苍璧每枚才值数千钱,而做衬垫的皮币反倒值四十万钱,这样做是本末倒置,对朝政不好。
对颜异的上奏,刘彻很不满意。
张汤作为刘彻手中的一把刀,当然要为君分忧。
于是,元狩六年,张汤派遣宾客去见颜异,提起新制订的法令有不便于民的内容。
颜异虽然同样这么认为,但是因为之前的上奏没有得到帝王的同意,所以就没有回答这位门客,仅仅只是动了一下嘴唇。
张汤听闻门客的禀告后,向刘彻上奏说颜异身为九卿,出法令有不好的地方,居然不向圣上进言而是在肚子里诽谤,应该以“腹诽”
的罪名处死。
于是颜异就这样含冤死去了。
从这个法条开始,尽管当事人没有犯罪的言语和行动,司法官吏也可以主观推定其有罪。
这样下去,诬告横行。
佞臣们随意解释法律,让亲近自己的人活,自己厌恶的人死,政治不复清明矣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从之”
,因为刘彻提拔的官员多为酷吏,地方官吏因为上层的政治取向,也多用严刑峻法管理地方。
这些人管理的可就不只是世家豪族了,他们对平民百姓也手段酷厉,使得黔首的日子更为难挨。
一方面、国家的重负让民众不得不犯法谋生,另一方面,朝廷用极其严酷的刑罚制裁犯罪的民众。
这就形成了一个越来越深的矛盾,汉廷民怨四起,甚至出现了起义。
因酷吏政治产生的农民起义,不是发生在个别地区,而是普遍存在。
除了数千人的大部队,以百计算的流寇更是多得数不胜数。
最后甚至需要调动国家正规军队进行镇压才得以解决。
张汤沉默了。
他想了很多,最终只是叹了一口气,道“臣本以为用严刑峻法治豪强是利国之策,没想到会会”
张汤抬起头着天幕,上面面黄肌瘦的黎民脸上一片麻木,终于有人踉踉跄跄地站起来,眼中跳跃着愤怒的火“活不下去了,我们去抢”
饥饿的人民爬了起来,拿着趁手的工具拥到粮仓前,一拥而入,用手抓着粮食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吃着吃着,他们就哭了。
哭着哭着,他们就开始喊。
“娘”
“哥嘞哥你没挺到今天啊”
“小囡快吃”
从来没缺过精粮细脍的贵族被这样的民生疾苦所震撼。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