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只要咱们齐心协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阿诚的这一番话就像是一剂强心针,让众人原本有些动摇的心又重新坚定了起来,大家纷纷表示愿意齐心协力,共克难关。
说干就干,阿诚和阿明立刻马不停蹄地准备起了申请基金的材料。
白天,他们泡在图书馆里,仔细查阅各种政策文件,虚心向专家请教,精心撰写项目申请书,力求在申请书中突出《墨韵千秋》的文化价值以及与新技术的契合点;夜晚,他们又奔波于各大企业之间,参加各种商务晚宴,四处寻找潜在的赞助商。
有一次,他们前往一家知名的文化企业,在会议室里苦等了数小时,换来的却是企业负责人的敷衍拒绝。
阿诚虽然心里很失落,但他很快就振作了起来,安慰阿明说:“别灰心,这只是一次小小的挫折,咱们还有很多机会。”
可当他们走出企业大楼时,却现外面下起了倾盆大雨,两人浑身湿透,望着漆黑的雨夜,疲惫与委屈一下子涌上了心头,阿明的眼眶忍不住泛红了,阿诚却咬着牙坚持说:“再难也要走下去。”
与此同时,阿诚和阿明按照约定,每周都会前往科研所学习技术对接。
面对复杂的操作软件、精密的机械原理,他们从最基础的术语学起,每天都认真地记笔记、做实操练习,遇到难题就向科研人员请教。
有一次,在学习色彩校准算法时,阿明被那些复杂的公式绕得晕头转向,差点就放弃了。
阿诚见状,鼓励他说:“想想看,等咱们掌握了这项技术,那些珍贵的古籍就能大放异彩了,这点苦算什么。”
在阿诚的鼓励下,两人相互打气,逐渐掌握了关键技术。
阿慧则带领着其他人深入研究市场需求。
他们走进书店、文化社区,与读者们面对面交流,调研读者对于古籍的喜好和需求。
他们现,年轻读者对古籍的个性化需求尤为强烈,比如喜欢带有古风插画的便携本、能够定制书签的精装版等等。
于是,他们制定出了一系列个性化定制方案,包括不同朝代主题的套装、名人批注纪念版等等,并策划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活动,为新式印刷古籍的上市提前预热。
终于,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资金顺利到账,技术对接也圆满完成,崭新的印刷机被安装调试完毕。
初次试印的那一天,所有人都聚集在印刷车间里,紧张得大气都不敢出。
车间里灯火通明,印刷机散着金属光泽,静静地待命。
阿诚深吸一口气,缓缓地按下了启动按钮,机器轰然启动,轰鸣声在车间里回荡。
众人的目光紧紧地盯着出纸口,心跳随着机器的节奏不断加。
随着第一张新式印刷的《墨韵千秋》书页缓缓飘落,清晰的文字、精美的配图完美无瑕,车间里瞬间沸腾了起来。
门生们相拥而泣,欢呼声、掌声交织在一起,响彻整个车间。
阿诚颤抖着双手拿起那张书页,眼中泪光闪烁,他知道,《墨韵千秋》迎来了新曙光,古老文化将借着这股科技之力,向着更广阔的天地奔涌而去。
此后,新式印刷的古籍迅推向市场,好评如潮。
在签售会上,读者们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惊叹于书籍的精美;在文化交流活动中,外国友人对中国古籍的崭新面貌赞不绝口;在校园里,学生们手捧古籍,沉浸在墨韵文化的魅力之中。
《墨韵千秋》凭借着科技革新,开启了全新的传承篇章,而阿诚和他的团队,也将在这条路上继续奋勇前行,让华夏文化的光芒永远绽放。
喜欢写书门生请大家收藏:()写书门生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