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宓一直觉得,她与明苏很相称。
她们一个是公主,另一个虽无皇家之显赫,但也是太傅的孙女,皇后侄女,这般身世,便是谈婚论嫁,也无人能说一句不般配。
所以,她们二人自幼便很要好,一起读,一起玩闹,一生之中大半的时光是一处过的。
明苏好吹笛,她便奏琴相和,她作画,明苏便题词来配,总之无一处不谐。
可如此要好的交情,郑家入罪后,她却一丝一毫都没想起过明苏。
能灭全族的罪,总逃不过一个“反”
字。
祖父亡故后不到一月,朝中有大臣弹劾祖父生前曾密谋造反。
皇帝大怒,一面痛斥这大臣信口开河,将他下狱,一面下令彻查,扬言必要还太傅以清白,告慰太傅,在天之灵。
接着,查了不到三日,便查出了许多罪证,证实太傅生前的确有谋反之心,更有谋反之举。
皇帝心凉,以太傅辜负圣恩,不配以太傅之位厚葬为由,下令推倒陵墓,重新薄葬。
又以回报太傅扶持教诲之恩,未曾罪及郑家后人。
结果,却从陵墓启出了无数僭越之物,乃至一身龙袍。
皇帝这才震怒,大骂郑府上下罔顾君恩,犯上僭越,不配存活于世。
郑家男丁不论老少,全部处斩,女眷则关在郑家的一处小院中,等待处置。
皇后被赐死的消息,是皇帝身边的大太监赵梁亲自来传的。
祖母听闻后,说,郑家的命数尽了。
历代处置罪臣之家,都是男丁处死,女眷则或流放或没入宫中为奴再或充为军妓,而郑家女眷恐怕下场更惨。
与其存活于世,受人凌辱,活得人不人鬼不鬼,比畜生还不如,不如就此了结,还能保全清白。
可郑宓不想死。
祖父临终前曾有遗言,特意叮嘱了子孙,不得随葬过甚,只取常用的笔墨一方,喜的籍百册,让他泉下不致于孤独,便足矣。
父亲在操办丧礼之时,谨遵祖父遗命,一概从简,所有随葬物品换做白银,不足百两。
这是她亲眼所见,绝无一件僭越之物。
陵墓中取出的龙袍,分明是有人栽赃。
至于谋反的罪证,更是子虚乌有,全部捏造。
是个人都能出其中的蹊跷。
可皇帝信了,还痛下了杀手。
于是郑宓明白,举朝文武也懂了,不是郑太傅有反心,而是皇帝有杀意,他容不下郑家。
想明白了,她便不想死了,她不甘心让一生忠贞的祖父挂上反臣的罪名,也不甘心沾了满手鲜血的昏君好生生地继续当他的天子,安安逸逸地过完下半辈子。
所以,她成了郑家唯一活下来的人。
她的处置是罚入教坊为妓,永世不得赎出。
教坊司原是掌教习音乐之所,受太常寺管辖。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