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志才既已提起了这个话头,言谈之间毫无避忌,崔颂自然也不可能保持沉默。
他努力回忆另一个自己这两个月以来的教导,试着代入另一个崔颂的立场,接下这道论题。
“然则董卓毫无治国之能,虽有擢用名士之心,却更排除异己。
残杀百姓,此乃不仁;四处抄略,掘皇土,广铸币,此乃不义;除张伯慎张温、杀袁次阳袁隗,此乃忘恩;烹大臣、灭袁氏满门,此乃丧尽天良、人心尽失。
比之暴秦,尚且过焉。
上至官宦,下至庶人,提起董卓无不两耳发麻,又惧又恨,敢怒而不敢言。
荀子曰,四帝二王,皆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德盛于此,施及四极1。
远非董卓可及。
董卓之所作所为,以吾视之,必将天降丧乱,不得长久。”
戏志才道“芟除敌患,聚资而退,何过之有唯独一点董仲颖手段太过粗糙,又不懂得制约亲兵,方才惹得众怒。
若制定法度,改弦更张,以身作则,奉法者强则国强2,何愁不能安邦固国,枯木逢春”
崔颂忍不住问“则民若何”
董卓的统治如此残暴,官宦士子尚不能保全自身,那普通百姓该怎么办史诗中记载董卓的军队滥杀无辜百姓,拿他们的人头充当讨贼的军功为了彰显自身的强大,连虐杀无辜弱者这种事都能做出来,如何指望他民、利民
不管什么时代,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都有一道平衡。
压迫的极致是反抗,一旦平衡被打碎,接踵而来的就是造反。
“若无一统,战乱流离,死去的百姓会有多少生命都不能留存,何谈民若何”
崔颂哑然。
确实,根据后世资料,凡是大分裂期,人口锐减的数值都令人心惊胆战。
距后世分析,东汉人口约有五千多万,到魏国建立的时候,人口只剩下几十万一百个人中只活下了一个,连曹操都忍不住写下“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
的诗句。
纵观各个朝代,盛世也好,暴政也罢,只要维持着大一统,又无过多的天灾,无论人民过得如何,人口总数至少能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数值。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3”
究竟是“兴”
更苦还是“亡”
更苦,谁也不能断定。
单论惨烈程度,战乱带来的伤害,可比一个昏聩的政权要深厚得多。
可想到一路以来的所见所闻,崔颂对董卓的恶感颇深。
不说曹老板、孙碧眼、刘皇叔,就是袁绍、袁术、刘璋,任凭哪一个摄政,在他来都比董卓好无数倍。
“今天下英杰辈出,匡扶社稷者,何独董卓一人”
何况董卓马上就要被王允设计杀死了,好谁也不能好董卓啊。
于情于理,崔颂都不想戏志才蹚这趟浑水。
谁知道,崔颂不提则罢,一提到“天下英杰”
,将话题引到袁绍等人身上,就引起戏志才的一声冷笑。
早在董卓迁都之前,十郡的州牧便已举旗反董。
“如今义军盘踞旧都、举伐董之旗,而天子羸弱,不说义军怯弱不前,只知飨宴,纵是消灭董仲颖,又当如何”
“充其量,不过是重蹈春秋之覆辙罢了。”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