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大人物究竟是谁?
听起来不太可能是皇帝,莫非是某位有权的亲王?
周的民居外便是市集,叫卖声、杂耍声。
隐隐约约从门板透过来,前店是柜台,后面是小四合院。
秦钟吃不惯粗茶淡饭,他家虽比不上贾家。
但到底也是官家公子哥,从小锦衣玉食。
秦钟有些嫌弃道:“景之,这米好难吃,这是米吗?”
宋朝之后,神州战乱百年,后又久经南北王朝割据。
至北明以来,大楚朝的经济重心早已南移。
北方吃的米,大部分是由南方漕运运过来的。
农作物格局是南稻北麦。
另一时空这种格局的改变,主要在清朝。
因为适合北方大面积栽种的稻谷。
是经过宋、元、明的漫长挑选、实验出来的。
非不容易。
贾琮尝了几口,味如嚼沙:难怪秦钟会嫌弃。
来到这方世界一年多,过得日子不比普通老百姓好多少。
贾琮倒是不挑食,但前提是要干净一点。
幸得这米汤不脏,喉结一动,一大口吞咽下去。
“是米,不过是小米。”
“小米是什么?”
秦钟不耻下问,他很佩服贾琮的博学多闻。
他们的年纪明明差不多,知识、见识却相隔天地。
官家养出来的公子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贾琮前世农村出身,读过书也下过田地。
他温言解释道:“就是书上所说的五谷之一,小米也就是粟。
南方米多,所以南方人不吃粟,只用来喂鸟。
这种小米北方很多民众都用来做粥,味道差强人意。
但老百姓又要服徭役、又要交税,还有多少余粮?
咱们读书人,家世也不赖。
若是力所能及,就去改变。
不然像晋朝的一位皇帝:老百姓没饭吃?
为什么不吃肉?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