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楼里的房子因年久失修,破落不堪,已无人居住。
不过,在斑驳的土墙上,隐约能看到上世纪留下来的时代标记,让人倍感亲切。
在转角处,李新遇到一位村民,他指着朝阳的山坡,对他们说,那座颜色稍深的土楼,是村里最古老的土楼,大约有oo多年历史,你们可以去看看。
在闲聊中,李新得知土楼里的住户都姓郑,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守的中老年人以种茶为生。
后来,土楼旅游火了,村里人开了几间农家乐和客栈。
顺着高低不平的土路,李新搀扶着吴意、黄明和杜艳一前一后地继续往上走。
没走多远,就听杜艳抱怨说,怎么都是臭臭的味道?黄明说,我早就闻到了,是鸡、猪粪便的气味。
这里原本就是农村,当然少不了这独特的气味。
想当年,在乡下,李新和小伙伴们还一起拎着竹筐,拣过猪粪、牛粪呢。
刚拉下的,软软的,冒着热气,拣到筐里就是收获。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对于粪便,农村长大的孩子,从来没有嫌弃的意思。
走到半山腰,李新回头望了一下。
只见蓝天白云下,山林掩映,一座座黄白相间的土楼矗立在那里,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那些渐渐消逝的故事,期待人们挽救那些即将消亡的民俗风情。
阳产是郑姓居住地,郑姓祖先在宋代由歙北迁移至定潭而居,后迁阳产,为郑半洲再能公之后。
相传郑公狩猎到阳产,跟随猎犬卧于阳产山凹。
郑公见其四面环山,山泉清澈,古木参天,经几番巡视,认为是块风水宝地,遂迁移阳产定居。
走了半个多小时,他们都有些乏了,便席坎而坐,随便吃点东西,喝几口水。
而李新没有闲着,在附近走走看看,想拍点土楼及农家的风土人情。
在一户门前,他停了下来。
大门紧闭,一块长长的铁片,一把锈迹斑斑的锁,锁下面有两个铁环,左右各一片,也是锈迹斑斑,看上去已很久没有人使用了。
对这种门环,他不陌生。
小时候,乡下家家户户的门上都有这玩意。
客人来访,遇到大门紧闭,他们会用手轻轻地扣动门环,出闷闷的声音,提醒主人开门迎客。
碰到淘气的孩子,门环就遭殃了!
他们会用力击打门环,以至于很多时候把自己的小手都打疼了,一个个龇牙咧嘴的;甚至还有更调皮捣蛋的,他们会找来一段绳子或铁丝什么的,把两个门环拴在一起,让里面的人出不来。
站到稍远处,李新才能看清眼前土楼的全貌。
房子的上部因雨水侵蚀,外面的土层渐渐地脱落,露出整齐划一的红砖。
顺着屋檐流下的雨水,在墙上留下深深的、灰褐色的印迹。
有的地方已经长出了碧绿的杂草,星星点点地杵在那儿,有点景致的意思。
大门两边各有一扇小窗,没有玻璃的那种。
到了冬天,人们会用塑料布或报纸糊起来,以遮风挡雨,躲避寒风侵袭。
这样的日子,仿佛还在眼前;这样的时光,似乎还在脑海。
恍惚中,我以为自己已回到从前,回到当年乡下的老房子里。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