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率领的淮南军在豫州休整后,士气高涨,他们马不停蹄地向南进,准备与敌军一决高下。
一路上,他们攻克了一座又一座城池,在安6地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这些战斗规模大小不一,但每一场都充满了血腥和杀戮。
安6地区地势平坦,广袤无垠,这使得淮南军的铁骑能够尽情驰骋,挥出最大的威力。
他们如同猛虎下山一般,势不可挡,将敌人打得落花流水。
然而,当他们来到鄂州时,形势生了变化。
鄂州以南的地区,水系达,河流湖泊星罗棋布,这对于习惯了在平原上作战的淮南军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由于对水域环境的不熟悉,淮南军在水战中显得力不从心。
他们的铁骑无法在水面上施展威风,而李璘的军队却善于利用水路优势,频繁动偷袭。
淮南军因此遭受了多次失败,损失惨重。
面对这种情况,高适感到焦虑不安。
他意识到,如果不能迅解决这个问题,淮南军很可能会陷入困境,甚至失去之前取得的胜利果实。
于是,他召集了军中的将领们,共同商讨应对之策。
经过一番讨论,他们决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克服困难。
先,他们组织了一支专门的水军,加强对水域环境的了解和训练;其次,他们积极寻求当地渔民的帮助,借助他们的经验和智慧,制定更有效的战术;最后,他们还加强了情报收集工作,密切关注李璘军队的动向,以便及时做出反应。
通过这些努力,淮南军逐渐适应了新的战场环境,并在后续的战斗中取得了一些胜利。
虽然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但他们已经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璘的势力牢牢占据着荆州、舒州、江州、饶州、洪州等地区,这些地方都属于江南水乡,水系达。
他利用这一优势,以鄱阳湖为中心,在长江主流、支流等水域建立起了许多坚固的要塞。
这些要塞固若金汤,让他的势力得以稳固展。
要想全面消灭李璘的势力,水上要塞的争夺必不可少。
因为江南多江河湖泊,这里的水运交通非常便利,可以说是扼住了商贸咽喉。
所以,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谁能掌控这片水域,就能掌握主动权。
高适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军事家,自然深知这个道理。
因此,他选择鄂州作为淮南军的根据地,这里靠近长江,地理位置优越,有利于训练水师。
此外,鄂州的水军实力较强,有一定的基础。
通过在这里训练水师,高适可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为将来在水战方面占得上风做好准备。
李璘在江州洞庭湖召集了十万精锐水师,在轶史阁的谋士们的建议下,精心谋划了一场沿着长江而上的突袭行动。
他们计划在夜幕的掩护下,对淮南军在鄂州建立的水师训练基地进行一次出其不意的袭击。
在夜色的掩护下,李璘的水师悄然出,顺流而上,直奔目标。
与此同时,淮南军在鄂州的都团水师训练基地却毫无防备,沉浸在夜色的宁静中。
李璘的水师在夜色中悄然接近,准备动突袭。
两军在都团水师训练基地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大战。
李璘的水师凭借夜色的掩护,迅动了攻击,而淮南军则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仓促应战。
双方在夜色中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水面上火光冲天,喊杀声震耳欲聋。
这场大战持续了整整一夜,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