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此言,柴荣转向身边众将叹道:“军中有良将而不能用,大敌当前却为一己之私自乱阵脚,贼军焉能不败!”
柴荣亲自斟上一杯酒,端到朱元面前,诚恳地问道:“今日一战之后,李景达全军已遭重创。
以将军看来,接下来,李景达会作何应对?”
朱元苦笑道:“必败之局,再战还有何益?自然是走为上策。
南北方向皆已成死地,只能沿淮水东下,逃往濠州。”
柴荣朗声大笑:“将军果然坦诚,和寡人的猜测不谋而合!”
柴荣连夜作出部署,令虎捷左厢都指挥使赵晁带领数千水军沿淮水而下,截断南唐军归路。
又命王环率水军主力东进,在镇淮军(今属安徽怀远县)一带布防,阻击濠州方向的援军。
最后,柴荣拉着赵匡胤的手,语重心长地道:“紫金山之敌就交给将军了。
明日一早,可指挥各路人马发动总攻,不出半日,敌军必全面崩溃!”
部署完毕,柴荣亲率侍卫军连夜北渡淮水,前往赵步(今安徽凤台东,淮河北岸)。
如何击溃紫金山之敌已不是他考虑的重点,而是尽可能地聚歼敌军,在淮南战场上给南唐军主力以最大的杀伤。
天方破晓,淮水两岸又一次响起了震天动地的战鼓声。
赵匡胤一马当先,指挥各路周军向紫金山上已被分割包围的敌军发动了总攻。
未到午时,南唐军已彻底崩溃。
唐将许文稹、边镐均被周军生擒,从紫金山直到淮水南岸,伏尸上万,血流成河。
看着潮水般涌来的后周大军,曾以英雄自诩的李景达气得双手发抖,权力、荣耀乃至与陈觉等人的恩恩怨怨都在这一刻如风中飞沙,烟消云散。
在这场决定南唐命运的大决战中,他已注定作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被写入历史。
陈觉早已吓得双腿发软,扶住马鞍试了几次也蹬上不去。
李景达恨恨地瞪了陈觉一眼,挥动马鞭,带着亲兵向东落荒而去。
一路奔逃,李景达只见兵败如山倒,不禁悲从心起,放声大哭。
好几次,他都几乎忍不住要拔剑自尽,部将扑上来夺剑劝道:“虽然兵败,但尚可卷土重来。
只要能退到濠州,收拢败军,联合郭廷谓反扑,或可与柴荣再决胜负!”
柴荣再不会给他卷土重来的机会了。
柴荣早已布下先手,一见南唐军向东败退,当即亲率骑兵从赵步沿北岸追赶。
看着对岸的皇帝亲自上阵追歼残敌,各路周军将士大受鼓舞,个个奋勇争先,人人唯恐落后。
这是一幕壮观的场景。
紫金山上,声势浩大的军队如泰山压顶,呼啸而下,沿着淮水南岸一路追杀。
淮水中流,数百艘战船浩浩荡荡,破浪斩波,沿水路截杀。
而在淮水北岸,那顶象征着皇权的杏黄顶盖在艳阳下格外夺目,更令南唐逃兵魂飞魄散。
后周大军三路追杀,震天动地,许多南唐士兵慌不择路跳水而逃,更多的人则纷纷跪地投降。
从正午到黄昏,柴荣带数百亲兵一路狂追出两百余里,直到荆山洪(今属安徽怀远县)才立住马头。
到了深夜,其他随行官员才气喘吁吁地赶上皇帝。
紫金山一役,南唐军死伤、投降超过四万人,周军缴获粮草辎重数以十万计,南唐在淮南的精锐几乎损失殆尽。
柴荣的屠龙计划大功告成,凭此一战,周军已在淮南战场彻底掌握了主动权。
但直到此时,柴荣的大脑依然在战场上飞速运转。
紫金山之敌虽已溃败,但濠州尚有一支颇有实力的南唐军队,说不定此刻已在赶来救援的途中。
柴荣连夜向附近各个州县发出诏令,征发壮丁民夫在荆山洪上游重镇镇淮军修建城池。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