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嘴上这样说,其实心里想着他也算是做足了功课,却是一点起色都没有,他们去活动的方面鸦雀无声,那么他做任何事也必然有所顾忌。
这些也就算了,关键是以他的个性,做冤大头还不被人当回事的感觉特别令他不舒服。
林越男是惟一一个能读懂戴晓明的人,她不紧不慢道:“你这种做任何事都喜欢急风骤雨、立竿见影的人,总有一天会被政治吃掉。
搞政治需要智慧,但更需要忍耐,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长时间被别人了解的过程。
这些都是你最不擅长的。”
戴晓明当然听不进这些,他说我做人不可能那么周到。
而且在他看来,林越男无非是妇人之见,什么是政治?能够建功立业就是最大的政治。
于是,他按照自己的想法,一口气收编了五家赚钱的报刊。
《组织生活》是用党费来订阅的,所以旱涝保收。
组织部门有人用开玩笑的语气放出话来,谁动我们的杂志,我们就动谁的位置。
正如林越男所说,这是一件怨声载道的事情,不赚钱的报刊无端被灭,巴不得有人拉一把却无人理睬,肯定对戴晓明有着一股无名火,赚钱的报刊自然是恨透了戴晓明,认为他这是巧取豪夺。
戴晓明就是再刚愎自用,也还知道自己远不到无所顾忌的火候,于是他只好同意《组织生活》挂在报业集团的名下,仍旧允许他们自产自收。
这下就更炸了锅,不平则鸣,其他被收编的报刊大都是些轻松主题,现在因为拿不住戴晓明便落得拱手相让的下场,恨不得一人一口唾沫,淹死戴晓明。
很长一段时间以后,当戴晓明终于有机会反省自己的言行时,他发现人的变异是一个极其不可思议的现象,也就是说很可能你对某一件事情处理不当,或者几件事,它们积累下来,在这期间一个改革者的形象可以很轻易地变成一个吃独食的家伙。
既然天使已经变成妖魔,是非曲直也就很容易地被庸俗化了,而你那些没有深思熟虑过的举动只会加速这种庸俗化,妖魔化。
可惜,当时的戴晓明并没有那么清醒,其实人在大多数的时候是不那么清醒的,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当时的戴晓明只是深感自己朝里无人的悲哀。
慢车就是慢车,咣咣当当地几乎每个站都停,让人有一种毫无指望的感觉。
夜深以后,车窗外就变得黑洞洞的,坐在硬座车厢的人大多是草根阶层,看上去横七竖八地睡着,空气很糟,是各种奇怪气味的混合体。
列车员早已无影无踪,有人旁若无人地打着呼噜。
这时呼延鹏突然醒了,他身边的槐凝仍在沉睡,微低着头,像在做祈祷的虔诚的教徒。
而呼延鹏醒后,脑子像水洗过一样清亮,一点都不混沌。
老半天他才明白这是因为饿,人饿的时候总是特别清醒。
呼延鹏知道他叫醒槐凝也没用,因为两个人落荒而逃,什么行李都没拿,绝不可能有什么吃的。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