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垡头”
是鼠人家乡对用来垫猪圈的长方体土块的称呼。
靖江属吴语方言区,读“垡”
如“gua”
,鼠人写文章时第一次用到这个词,在电脑上拼音输入,用家乡的读音竟然搜索不到它,然他确信有这个字,因为当年在生产队劳动记工分,哪怕是识字不多的记工员,都会写出这个字。
寻思一阵后,料想可能普通话读音有异,果然,试着输入“fa”
,就查得“垡”
字。
可见方言国语,有时的读音“南辕北辙”
,相去甚远的。
现代网络文化达,读书查字义,“百度”
、“o”
一搜就出。
然“垡头”
这个词,搜索显示最多的却是bj的地名,颇感意外。
看来家乡人熟知常说的这个词、这词义很小众,有很强的地域性。
再看网上对“垡”
的详细释义,终于在作名词“翻过的土块”
用时有举例:又如:垡头(方言。
土块)。
这才明白,原来是“方言”
。
方言也罢,有地域性特点也罢,讲了上面这么多,“垡头”
是土块定是确定无疑的了。
而家乡人口中的“垡头”
,是大致有六七寸宽,尺把来长,高与宽差不离,重量大概有o来斤的长方形大土块。
它最重要的也是消费量最大的用途是敲碎后垫猪圈,同时,在那生活艰困的年代,还是造屋砌墙的好材料——一块块“垡头”
垒起来,外面抹上麦雯子泥,再刷上白石灰的“垡头墙”
,也照样亮堂堂,可以挂地图、贴年画哩!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