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第六十九讲(第7页)

,心有五十一个心所,到底是根据谁?就是遍行里面那个思想!

你有什么样的思想,大概你的生命就是什么方向。

所以你看,古人跟你讲几句话,他就知道你未来是什么样的前途了,因为你的话里面就渗漏出你的思想,而你的思想就影响你的愿望,你的愿望就影响你的行动。

由观照力产生誓愿力,由誓愿力产生行动力,最后影响你的结果。

比方以净土法门来说。

你看很多人修净土法门,他很重视念佛。

其实我讲实在话,念佛跟往生没有太多直接的关系。

念佛是一种善业力,它是无量光、无量寿,一种强大的资粮力,它是一个功德法聚,但是不表示往生。

往生是你的一种愿望,你心中愿意厌离娑婆、欣求极乐,那是一种思想的改变才能够感应道交的。

佛号本身是没有方向性的,一定要你的信愿来引导这个佛号,才能够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你看《阿弥陀经》,它一定是到了愿的时候,已愿、今愿、当愿,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

所以,往生不往生,那是你的思想问题;往生以后品位的高低,那就看你念佛功夫的浅深。

所以你要把这个善业力跟正念力分清楚。

往生不往生是正念决定的,但是品位高低就由善业力来主导,诸法的因缘是这个样子。

当然,我们听闻佛法,就是开启智慧、转变思想,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壬五、波离观身识

【图三】

优波离尊者是观察我们色身的这个了别的觉——觉了的功能,而破除六结,开显现前一念心性而成就无生法忍。

优波离,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亲随佛踰城出家,亲观如来六年勤苦,亲见如来降伏诸魔,制诸外道,解脱世间贪欲诸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优波离,翻成中文叫上。

因为他出家以后是严持戒律,在僧团当中是为众中的纲纪,所以叫上。

这个时候他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他说,我是亲自随从佛陀而踰城,这个“踰”

就是越,就是越过了城池而出家修道。

因为尊者在家的时候,佛陀是太子,他做太子的侍者,所以,太子出家,他也跟着太子踰城出家。

我们一般的说法是这样,说是悉达太子十九岁出家,经过十一年的修学,三十岁成道。

在整个出家到成道这十一年当中,我们一般是分两部分:前面的六年叫作苦行外道,他依止的是苦行外道。

他到了苦行林,修了六年的苦行,觉得苦行不是成道的主要因素,这个时候放弃了苦行;然后修学五年的禅定,就跟冥想外道修五年的禅定,通达了四禅八定。

最后他觉得禅定也不是成就圣道的主要因素,后来在菩提树下观察因缘而悟道。

优波离尊者跟悉达太子出家以后是先到苦行林,亲自跟随佛陀有六年的苦行。

在经典上说,释迦太子在六年当中,每天是日食一麻,只吃一麻而已。

而且要成道之前,他还看到如来亲自降伏诸魔,这个地方主要是降伏天魔波旬。

释迦太子在菩提树下的金刚座观缘起,即将成道的时候,魔王先派他的魔女用种种的诱惑来干扰太子,魔王再亲自率领魔军以种种的逼迫来威胁太子,结果释迦太子都入慈心三昧,把他们调伏了。

调伏以后成就圣道,就到过去的苦行林去度化他们这些外道,这个时候,解脱世间种种的贪欲诸漏。

这个地方“解脱”

,意思就是说,说世间的五欲,为什么叫解脱呢?五欲本身是无自性的。

你爱着它,五欲变成系缚;你心中能够不贪着,那么这个五欲对你来说就是解脱。

是这个意思。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