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
。
那个“等”
就指很多很多的上座,也不能全部列出,只能够列出六个,当作整个与会声闻众的代表。
这是说明参加《楞严经》法会的声闻众。
丁二、缘觉众
我们看,丁二的缘觉众。
我们一般讲三乘的圣众。
三乘:小乘、中乘、大乘。
小乘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声闻,他是思惟四谛法门。
缘觉乘,我们一般叫中乘。
为什么叫“中乘”
呢?因为他在思惟的时候,是思惟十二因缘。
他整个修学,是观察他这一念心:因为无明、因为自己的妄想,然后产生了行、产生妄动,妄动当中产生很多很多的业力,由这个业力招感生死的果报。
假设无明灭,则行灭。
假设他的妄想消失了以后,他的生死的业力就消失,果报就消失。
所以他从十二因缘的顺逆二门的观察而成就了无学位,所以他的智慧就更高了。
这个叫作中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看经文:
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
属诸比丘,休夏自恣。
除了前面的声闻众以外,还有无量无边的所谓的辟支。
辟支,我们称辟支佛,翻成中文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叫缘觉,就是他生长在有佛陀出世的地方,听闻十二因缘,经过十二因缘顺逆二门的观察而解脱了生死。
第二个是独觉,独觉是生长在没有佛出世的地方。
因为禅定的关系,他出定以后看到了外在的自然界,所谓的“春观百华开,秋睹黄叶落”
,就是看到了整个大自然的变化:春天因为温暖的空气,而促使了百华盛开;秋天因为干燥的关系,百华凋落。
他就知道整个人生是生灭变化的,外境是生灭变化的。
他也看到他的色身是生灭变化的。
所以他得到一个结论:我们是活在一个动态的环境,没有一个东西是不在变的。
他从变化当中,就悟到了我空的真理,从这个地方而成就解脱。
这个是独觉。
他完全没有听佛陀的说法,这个人智慧特别的高。
因为辟支佛本身他是从一念无明的“无生”
而悟入了空性,所以他本身不像阿罗汉有分位。
阿罗汉观察“知苦断集、慕灭修道”
,所以他有安立所谓的四果四向的阶位。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