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告诉他自己,其实生命当中本来没有十二因缘可得,没有十二因缘的流转门,也没有十二因缘的还灭门;那只是一个对治烦恼的假相,要破除这个法执的相状。
我们看声闻人,佛陀给他什么建议。
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
“苦集灭道”
等于四圣谛。
声闻人是把生命分两部分来观察:“苦、集”
是流转门,“灭、道”
是还灭门。
“苦”
就是五阴身心的三苦、八苦。
这个苦是怎么来的呢?是由内心的“集”
所招感的。
这个“集”
就是爱见烦恼,或者说是见思烦恼。
苦和集就构成了一个三界的有漏因果。
那应该怎么办呢?应该要修“道”
。
这个“道”
是小乘的三十七道品,或者讲戒定慧,趋向于涅盘。
这个“灭”
就是小乘的偏空涅盘。
道和灭就是一个出世间的因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所以,他从四圣谛当中而觉悟了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以这样的四圣谛的因而成就四圣谛的功德,叫作“智”
跟“得”
。
这个“智”
就是生空智,这个“得”
就是偏空涅盘。
小乘声闻人透过这样的四谛的观照,已经远离了三界的痛苦,而安住在一种四谛的法,跟一个我空智,跟偏空涅盘,而不能够前进。
所以佛陀就告诉他说,你要观察,你的这一念心性其实是没有苦集灭道的,这个都是缘生缘灭的一个假相而已,是帮助你越三界的假相。
你对这个假相执着,那你就停留在这个地方,没办法前进。
所以佛陀就加一个“非”
字。
我们看权教菩萨,佛陀对权教菩萨的开示。
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剌若、非波罗蜜多。
非檀那,檀那就是布施;尸罗就是持戒;毗梨耶就是忍辱;羼提是精进;禅那是禅定;非般剌若,般剌若就是般若,智慧。
佛陀以六波罗蜜的法门来引导权教菩萨:这个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依此而修而成就福德资粮;依我空法空的智慧而成就智慧的资粮。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